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生成的《逐晏千秋》第197章。
---
**第197章:后宫涟漪**
凯旋的喧嚣逐渐沉淀,朝堂在萧逐渊与程昱的强力手腕下,迅速恢复了高效运转。减免赋税、鼓励耕战的政令颁行天下,苏玉绾提出的“兴业基金”章程也在细致打磨后,于几处富庶州县先行试点,民间反应颇为踊跃,似有涓涓细流开始汇入受损的国运之河,缓慢滋养着王朝的根基。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止息。
慈宁宫,这座因林文正倒台、后族势力被大幅裁撤而沉寂许久的宫殿,近日似乎又有了些许不同寻常的动静。已久不问政事、潜心礼佛的**荣懿太后**,竟接连数日召见了数位年高德劭、在宗室中颇有影响力的老王爷,以及几位以“清流”自居、对萧逐渊“权柄过重”及谢清晏“干政”素有微词的翰林学士。
宫墙深深,谈话的具体内容无人得知,但一股试图“匡扶正统”、“维系朝堂平衡”的隐晦论调,开始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悄然流传。太后的意图昭然若揭——她不甘心母族势力被彻底清除,更不愿见皇帝完全沦为萧逐渊的附庸,试图借助保守的宗室与清流力量,对权势正如日中天的摄政王系形成制约。
“陛下年岁渐长,聪慧仁德,当早日亲揽全政,方不负先帝托付。”在一次看似随意的宫中赏花宴上,荣懿太后抚着一株牡丹,似是无意地对陪伴在侧的萧启明说道,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不远处正与几位大臣议事的萧逐渊。
萧启明恭谨应答:“母后教诲的是,儿臣定当勤勉,然皇叔为国操劳,经验丰富,儿臣还需多多请教。”他语气温和,却将分寸把握得极好,既未驳太后面子,也坚定地表达了对萧逐渊的信任与依赖。
但这微妙的涟漪,已然荡开。几位被太后召见过的老臣,在朝议时,开始在某些细节政令上提出“更稳妥”、“更合乎祖制”的异议,虽未直接挑战萧逐渊的权威,却无疑是一种试探和牵制。
***
户部新设的“兴业司”内,苏玉绾埋首于成堆的文书之中。县主的身份与觉醒的血脉,并未让她有丝毫懈怠,反而让她更觉责任重大。她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如今愈发清晰的直觉,审核着各州县上报的借贷项目,剔除浮夸与不实,精准扶持那些真正有利于民生与技术的产业。
偶尔,当她凝神静气时,能隐约感受到自身那温暖祥和的凤凰之力,与这都城、与这王朝的气运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弱的共鸣。她尝试着将一丝纯净的生机之力,融入她批复的文书、她制定的章程之中,虽效果微乎其微,但她相信,润物细无声,持之以恒,必能有助于抚平星陨台阵法对国运造成的创伤。
她的成长与能力,逐渐赢得了程昱乃至部分原持观望态度官员的认可,但也引来了更隐秘的嫉恨。那些因她女子身份和骤升高位而不满者,以及可能潜伏的更深的太始信徒,都在暗中窥伺,等待着她出错的机会。
***
涵元殿后的静室,已成为谢清晏日常悟道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