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藏在数据深处的“飞吧”,像一枚被投入心湖的种子,没有立刻掀起惊涛骇浪,却在林晚照的心底悄然扎根,缓慢而坚定地生长。最初的震惊和酸楚过后,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奇异的平静与力量。他没有解释,没有道歉,只是用他独有的方式,在她即将独自启程的时刻,给了她最需要的认可与推力。这不再是需要依赖的灯塔,而是来自远方的、对等飞行者的祝福。
她将那段音频备份,然后从U盘中彻底删除,连同那个名为“杂项”的文件夹一起。像是完成了一场郑重的告别仪式。她知道,那个清冷孤傲的少年,已经彻底退出了她当下的生活,成为了记忆星空中一颗遥远而明亮的星辰,光芒依旧,却不再能指引她脚下的每一步路。
“省级决赛终极任务发布:【巅峰对决】。目标:进入省赛前二十名,获得国家级竞赛选拔资格。奖励:积分+1500,特殊权限‘深度思考’(一次性,大幅提升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此任务为第二卷最终考核,完成度将影响后续系统升级。”系统的任务提示带着前所未有的分量,将林晚照的思绪彻底拉回现实。
前二十名!国家级竞赛!这意味着她需要与全省最顶尖的理科生同台竞技,其中不乏从小接受竞赛训练的天才,以及A组那些一直被李老师亲自打磨的、实力强劲的队友(沈倦离开后,A组补充了一名实力不俗的新成员)。
压力如山,但林晚照的眼神却异常明亮。她感觉自己像一张被拉满的弓,所有的情绪、所有的积累,都凝聚在了这一支即将离弦的箭上。
决赛备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训练内容不再是基础巩固或技巧点拨,而是大量的模拟实战、心理素质锤炼以及体能储备。王老师像是变了个人,极其严苛,对每一个细节都锱铢必较。
“林晚照!这个数据有效数字保留不对!重算!”
“受力分析图谁让你这么画的?辅助线!辅助线呢?!”
“实验报告语言要精准!‘大概’、‘可能’这种词不许出现!”
林晚照咬着牙,一遍遍修改,一遍遍重来。汗水浸湿了额发,长时间握笔的手指磨出了薄茧。她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她知道,王老师的严苛,是为了让她在真正的高手对决中,不因任何细微的失误而败北。
吴浩作为她在b组最稳定的搭档,两人在实验训练中的默契也越来越好。一次,他们需要完成一个极其精密的“测量普朗克常数”的改装实验,对光路的准直要求极高。两人调试了整整一个下午,却总是因为微小的振动或温度波动导致数据漂移。
“这样不行,”吴浩抹了把汗,看着屏幕上依旧不稳定的曲线,“环境干扰太大了,我们得想办法隔离。”
林晚照盯着实验装置,脑海中飞快地闪过沈倦U盘里提到过的“被动隔振”和“主动温控”理念,但那需要专业的设备。她目光扫过实验室角落里的几块厚重海绵和废弃的恒温箱外壳,一个想法冒了出来。
“吴浩,我们来搭个‘土法’隔振恒温箱!”她眼睛发亮,拉着吴浩,利用那些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切割、拼接,硬是给核心的光电管和部分光路搭建了一个简陋却有效的隔离空间。虽然外观丑陋,但效果立竿见影,再次测量时,数据稳定性大大提升。
王老师巡视时看到他们的“杰作”,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不错!知道动脑筋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这才是竞赛需要的素质!”
这种依靠自己和队友的智慧,在极限条件下寻找出路的过程,让林晚照感受到了另一种层面的成长。她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指导的容器,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具备创造力的解决问题者。
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回家时常常累得话都不想说。母亲心疼地变着花样给她补充营养,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一杯温牛奶和几句轻柔的叮咛,成了她疲惫身躯最好的慰藉。父亲则默默承担了更多家务,确保她回家后有一个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奶奶虽然不太懂那些复杂的物理公式,但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情绪。一次,林晚照因为一道反复出错的难题而有些烦躁,奶奶什么也没问,只是拉着她到阳台,指着一盆刚刚绽放的、在夜风中微微摇曳的茉莉花,慢悠悠地说:“晚晚你看,这花开得多好。它也不知道明天是刮风还是下雨,它只管今天努力地开。人呐,有时候也得学学这花,别想太多还没来的风雨,先把眼前的这一刻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