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自“拾光号”归来,又是十度春秋。
这十年,世界在表面之下,正经历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依托黄家与各国支持的“星际理事会”,总部设在了远离尘嚣的青藏高原深处一座新建的地下科技城内。这里,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经过严格筛选的科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如同文明的“过滤器”与“翻译官”,谨慎地处理着从月球中继站传回的、来自“回响之座”的涓涓知识细流。
一些温和的、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疾病防控、生态修复的技术,被以巧妙的方式,通过多个渠道“偶然”发现或“灵感迸发”,悄然融入人类社会,推动了科技的又一次飞跃,却并未引起太大的动荡。而关于宇宙真相与“继承者”使命的教育,则以一种更为隐晦、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高等教育机构和特定圈层中开始渗透。
黄砚舟作为理事会理事长,大部分时间奔波于世界各地,协调各方资源,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林星晚则坐镇总部,负责知识伦理审查与初级接触预案的制定,她以女性的缜密与包容,为这项宏伟的事业注入了温暖的底色。
他们的女儿舟舟,就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长大了。她不再是那个咿呀学语、追问星星是否回家的小女孩,而是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眉眼间既有父亲黄砚舟的睿智沉静,又继承了母亲林星晚清雅灵动的少女。她从小耳濡目染的,不再是单纯的童话,而是真实的星图、文明符号以及父母与同事们关于宇宙、文明、未来的热烈讨论。她的玩具,也从布娃娃变成了简易的星轨模型和能量感应器。
这一日,正值“拾光号”归来十周年纪念。已显老态、却依旧精神矍铄的霍船长,亲自驾驶着经过再次维护升级的“拾光号”,进行了一次环绕地球的纪念航行。黄砚舟与林星晚难得放下繁忙的公务,带着即将高中毕业的女儿舟舟,再次登上了这艘承载了他们半生传奇的船只。
夜幕低垂,飞船悬停在静谧的近地轨道上。脚下的地球,灯火璀璨,如同黑暗宇宙中一颗充满生机的蓝色宝石。头顶,则是无垠的星空,那条肉眼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能量之桥,依旧默默连接着太阳系与遥远的银河之心。
一家三口站在熟悉的甲板前端,晚风拂面,带着太空特有的清冷。已长大成人的舟舟,穿着一身利落的便装,长发束起,目光明亮地扫过星空,最终落在父母身上。
“爹爹,娘亲,”她的声音清脆,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混合着憧憬与理性的光芒,“理事会下个月就要启动与‘漫游植渊’的第一次定期信息交换了,对吗?还有,我听说,卡尔叔叔和林小满叔叔他们已经筛选出了三个可能存在萌芽文明、且适合进行‘知识播种’的候选星系?”
黄砚舟看着女儿,眼中充满了欣慰与感慨。他点了点头:“是啊,舟舟。这条路,我们走了十几年,终于……快要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了。”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感觉时光飞逝,“还记得你小时候,总是问我们,星星会不会回家吗?”
舟舟闻言,莞尔一笑,那笑容像极了林星晚年轻时的模样:“记得。现在我知道了,星星不用回家,因为……我们,已经可以去看它们了。”她望向星空,眼神坚定,“我大学已经决定报考星际社会学与文明交流专业了。我想像爹爹和娘亲一样,成为连接星星的……桥梁。”
林星晚听到女儿的话,眼眶微微湿润。她走上前,替女儿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柔声道:“这条路,不像看起来那么浪漫,舟舟。会有不解,有挫折,甚至有很大的风险。你……真的想好了吗?”
“我想好了,娘亲。”舟舟转过身,认真地看着父母,“我是在‘星际理事会’长大的,我见过你们和叔叔阿姨们为了筛选一段无害的知识、为了制定一条接触准则而争论到深夜;我听过‘漫游植渊’意识流中那份古老的沧桑;我也学过那些因为内战或资源枯竭而湮灭的文明案例……我明白这份责任的重量。但正因为明白,我才更想加入进去。我想亲眼去看看,不同的文明绽放出怎样的光芒;我想亲耳去听听,来自星海深处的故事。”
女儿的话语,如此清晰而坚定,让黄砚舟与林星晚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骄傲。他们知道,文明的星火,不仅在“回响之座”中传承,更在下一代人的心中,悄然点燃。
黄砚舟伸出双臂,将妻子和女儿一同拥入怀中。三个人,在这艘见证了过往传奇、也即将开启未来新篇的“拾光号”甲板上,紧紧相拥,构成了一个微小却无比坚实的单元。
“阿星晚,你看,”黄砚舟望着怀中生命中最珍贵的两个女子,又抬头望向那灿烂的银河,声音充满了无尽的希望与力量,“我们的旅程,从未结束。而现在,我们的女儿,也将接过这星火的接力棒。”
林星晚依偎在丈夫和女儿身边,感受着这份踏实的幸福与宏大的使命交织在一起,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她轻声道:“嗯。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或许,这只是……开始的结束。”
星空无言,却仿佛有无数文明的祝福在静静流淌。脚下,是人类的家园;头顶,是等待探索与连接的无限可能。“拾光号”静静地悬浮着,如同一个永恒的坐标,标记着人类文明从一个懵懂的星球居民,迈向星辰大海、成为宇宙“继承者”与“播种者”的伟大转折点。
希望,如同这漫天的星辰,璀璨,永恒,且触手可及。
(第一百三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