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回归与展望(1 / 2)

归途,相较于来时那充满未知与凶险的征途,显得平静而充满内省。“拾光号”沿着那横贯星海、依旧稳定输送着“太初能量”的幽蓝桥梁航行,仿佛被一位无形的巨人守护着,沿途的时空乱流与能量风暴皆退避三舍。船内,不再有生死一线的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酝酿着暴风般变革的宁静。

黄砚舟、林星晚、卡尔、林小满,甚至包括霍船长,大部分时间都聚集在主控室或会议室,围绕着那张由卡尔精心绘制的、初步构想的“星际文明交流与发展框架图”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首要之务,乃是统一地球内部之认知。”黄砚舟指着框架图的第一部分,神色凝重,“‘回响之座’与‘继承者’之真相,过于惊世骇俗。若骤然公之于众,恐引发全球性之恐慌、猜忌乃至分裂。需得循序渐进,先与各国政府、顶尖科研机构及有识之士秘密沟通,待共识初成,再徐徐图之,昭告天下。”

林星晚点头附和,她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上面记录了她对如何筛选、分级、翻译“回响之座”中海量知识的初步设想:“砚舟所言极是。那些知识,固然是瑰宝,却也可能是潘多拉魔盒。需得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与风险评估机制。例如,关乎终极能源与毁灭性武器的知识,必须严密封存;而那些有助于医疗、农业、环境保护、基础科学进步的,则可优先考虑,谨慎释放。”

霍船长叼着烟斗,虽不太懂那些深奥理论,却也凭着一辈子的阅历插话道:“是这个理儿!好比咱渔民捕鱼,网眼太小,会把鱼苗也一锅端了,断了以后的生计。这放知识,也得讲究个‘可持续’。”

卡尔则更专注于技术层面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在地球同步轨道,或者月球基地,建立一个高度安全的、与‘回响之座’进行有限连接的‘知识中转站’。所有来自远古文明的信息,必须经过中转站的初步过滤、分析和‘本地化’翻译,才能进入地球网络。这需要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与安全协议。”

林小满兴奋地补充:“还有交流方式!我们不能指望每个文明都像‘漫游植渊’那样用意识流沟通。我们需要开发一种……一种宇宙通用的、基于数学和基础物理概念的‘启蒙语言包’,就像……就像萨玛拉扎当年向我们播撒种子一样!”

这些讨论,时常持续到深夜。每当争论陷入僵局,或是感到前路迷茫时,黄砚舟与林星晚便会不约而同地走到观测窗前,望着窗外那指引归途的能量之桥,以及桥尽头愈发清晰的、那颗熟悉的蓝色星球。彼此无需多言,只需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双手的紧握,便能从对方那里重新汲取到信心与力量。

“阿星晚,你看,”一次深夜,黄砚舟揽着妻子的肩膀,轻声道,“地球就在前方。可我感觉,我们离开的,仿佛已经是一个世纪那般遥远。”

林星晚将头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那份熟悉的温暖与支撑,柔声应道:“因为我们带回去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砚舟。我不知道世人能否接受,但……我们必须尽力。”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我只希望,舟舟将来长大的世界,能因为我们今日的努力,而少一些纷争,多一些……星海般的辽阔与包容。”

(归航与波澜)

当“拾光号”那经过星际风霜洗礼、略显沧桑却更显威严的船体,缓缓驶入地球近地轨道时,一场早已准备好的、极其隐秘却又最高级别的迎接仪式,已然就绪。来自几个主要大国的代表、顶尖科学家委员会的成员,早已在秘密空间站内翘首以盼。

重逢的时刻,没有对外公开的鲜花与欢呼,只有凝重的握手与探寻的目光。黄砚舟代表全体船员,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秘密汇报。当他将“文明星图”、“永恒回响之座”、“继承者”身份以及那横贯星海的能量之桥等惊世骇俗的概念和盘托出时,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若非有“拾光号”带回的、远超现代科技的能量读数、星图数据以及船员们那脱胎换骨般的气质作为佐证,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将其视为天方夜谭。

质疑、震惊、兴奋、恐惧……种种情绪在与会者脸上交织。激烈的辩论随之展开,焦点集中于是否公开真相、如何对待“回响之座”的知识、以及地球文明未来的走向。

“这是危险的僭越!我们连自身的问题都未能解决,何谈去引导其他文明?”一位资深政治家忧心忡忡。

“可这是机遇!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够避免其他文明走过的弯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位科学家激动地反驳。

“那能量桥梁……它安全吗?会不会引来其他更高级文明的觊觎?”军方代表则更关注安全问题。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与担忧,黄砚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耐心与智慧。他没有强行说服,而是将一路的见闻,尤其是“漫游植渊”的馈赠、“静思灵族”的启迪,乃至与敌对机械文明周旋的经历,娓娓道来,用以佐证宇宙文明的多样性,以及“继承者”使命并非空想,而是基于现实观察与自身能力的选择。

林星晚则以其女性的细腻与同理心,向与会者描绘了一幅不同文明间通过知识共享、相互扶持,共同应对宇宙挑战的美好愿景。她的讲述,重点突出了这一使命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对智慧、对和平的深沉大爱,极大地缓和了现场的对抗情绪。

最终,在经过数日艰苦的闭门磋商后,一个初步共识得以达成:以“拾光号”团队为核心,联合各国有志之士,成立一个名为“星际文明交流与协作理事会”(初期对外暂称“星际遗产研究基金会”)的机构,秘密展开工作。首要任务是稳定接收“太初能量”以彻底修复“伴星”,同时开始谨慎地筛选、研究“回响之座”传递来的初级知识,并着手制定与外星文明接触的伦理规范与操作规程。

(耕耘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