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遗产新生(2 / 2)

两人常常在忙碌的间隙相视一笑,或在夜深人静时,泡一壶清茶,依偎在露台上,看着远处码头工地的点点灯火,讨论着中心的未来。过去的伤痛并未完全消失,却已转化为共同奋斗的深厚根基与彼此扶持的温暖力量。

“真没想到,这些曾经带来无数麻烦的老东西,有一天竟能派上这样的用场。”林星晚有时会轻抚着那些古老的图纸,感慨道。

黄砚舟则会揽住她的肩,低声道:“因为它们遇到了对的人,在了对的时间。岳父大人若在天有灵,看到你如此处理他的遗泽,想必也会欣慰的。”

而林小满,则成了这个新兴文化中心最快乐的小精灵。她穿着漂亮的裙子,在逐渐成形的展厅里跑来跑去,好奇地看着工人们布置展柜,安装灯光。她的笑容纯真灿烂,胳膊上那星辰胎记已然消失无踪,仿佛预示着那段与超自然力量的纠葛彻底成为过去。黄砚舟和林星晚决定,让她在一个完全正常、充满阳光与爱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长大,远离一切恩怨纷争。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午后,“南洋文化交流中心”落成暨开幕特展的剪彩仪式隆重举行。昔日机器轰鸣的码头,如今已是绿草如茵、建筑典雅的文化圣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侨领、政府官员、媒体记者以及众多市民齐聚一堂,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中心的主体建筑由红砖仓库改造而成,高大宽敞,既保留了工业历史的粗犷印记,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明亮与通透。入口处,“双璧辉映”特展的巨幅海报格外醒目。

黄砚舟与林星晚作为主人,站在光彩照人的展厅入口,迎接八方来客。他身着定制西装,沉稳干练;她一袭绣有淡淡竹纹的月白色旗袍,典雅知性。两人站在一起,宛若一对璧人,眉宇间尽是自信从容,以及携手历经风雨后的默契与安然。

剪彩仪式后,人们涌入展厅。柔和精准的灯光下,一件件珍贵的展品静静地躺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诉说着跨越海洋与大陆的悠久故事。

一侧,是林家提供的展区:巨大的玻璃柜内,陈列着精心装裱的古老石刻拓片,上面神秘的星纹、祭祀场景、从未见过的动植物图案,引得学者们屏息凝神,啧啧称奇;旁边展柜里,还有根据古籍记载复原的古代祭祀器物模型、林正海的部分解密研究手稿(隐去了敏感内容),以及关于星纹石矿脉与早期南洋开发关系的图文介绍,严谨而引人入胜。

另一侧,则是黄家提供的展区:一幅幅巨大的、绘制在羊皮或特制纸张上的泛黄航海图悬挂在墙上,上面精细地标注着海岸线、岛屿、暗礁、洋流方向,以及用蝇头小楷写下的航行要点;展柜里,陈列着古老的罗盘、象限仪、航海日志(复制件),以及黄家水手从海外带回的奇异物产图绘、风土人情记录,生动展现了一个家族数百年的闯海史诗。

两家的展品看似不同,却在此刻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拼凑出南洋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观众们流连忘返,无不为之震撼。

“太了不起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激动地拉着黄砚舟的手,眼中含泪,“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先人走过的路,看过的世界!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一位年轻的大学讲师则对林星晚感叹:“林小姐,这些拓片的价值无法估量!它们为我们理解本地原住民文化与早期科技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真是太感谢你们的慷慨分享!”

史密斯博士更是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在各个展柜前穿梭,不停地向同行们讲解着,脸上洋溢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

黄砚舟和林星晚穿梭在人群中,接受着来自各方的祝贺与赞誉。他们看着眼前这一切,看着那些因为历史与文化而发光的面孔,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平静。

傍晚时分,宾客渐稀。夕阳的金辉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洒在光洁的地板上,也洒在并肩立于窗前、俯瞰着码头上点点归帆的黄砚舟与林星晚身上。

“终于……都走上了正轨。”林星晚轻声感叹,将头轻轻靠在黄砚舟的肩上。

“嗯。”黄砚舟握住她的手,十指紧扣,“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里还会举办更多的展览,迎来更多的学者和游客。‘拾光号’也会改装成一座浮动博物馆,定期巡航,讲述南洋的故事。”

“而我们会一直在一起,看着这一切,对吗?”林星晚抬起头,望进他深邃的眼眸。

“当然。”黄砚舟低下头,在她光洁的额上印下郑重而温柔的一吻,“我们不仅在一起守护过去的遗产,更是在一起开创属于我们的、全新的未来。这份‘新生’,属于文化,属于槟城,更属于我们。”

远处,海天一色,鸥鸟翱翔。古老的码头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百年的诅咒已然终结,而文明的对话与传承,正如这潮汐,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