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遗产新生(1 / 2)

岁月如梭,距离南洋雨林深处那场终结百年诅咒的神圣仪式,已悄然过去半载光阴。新加坡的暖风依旧带着咸湿的海味,拂过槟城修复一新的码头,却再也吹不散往日弥漫的阴霾与沉重。曾经的腥风血雨、阴谋算计,仿佛都随着星灵的消散与祖魂的安息,沉淀为历史书页中一段惊心动魄却终告完结的篇章。

这一日,阳光正好,碧空如洗。修缮一新的“拾光号”静静停泊在黄家私人码头的专属泊位上,洁白的船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褪尽了所有过往的伤痕与污垢,准备迎接崭新的使命。甲板上,一场简单却意义非凡的仪式正在举行。

林星晚穿着一身素雅而不失庄重的藕色旗袍,外罩一件薄呢大衣,头发松松挽起,几缕发丝垂落颈边,虽比往日清减了些,眉宇间却透着历经劫难后的沉静与豁达。她身旁站着黄砚舟,一身挺括的深色西装,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往日眉宇间的冷峻锐利已被一种沉稳内敛的气度所取代,唯有看向林星晚时,眼底深处才会流露出不变的深情与温柔。

他们面前站着几位来自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西方学者,史密斯博士也作为特邀顾问站在其中,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黄先生,林小姐,”那位联合国代表操着略带口音却十分清晰的中文,语气充满敬意,“我谨代表教科文组织,并以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名义,向二位致以最崇高的谢意。你们无偿捐赠的这批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原始香料贸易契约、货运清单及航海日志,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实在无法用金钱衡量。”

他的目光扫过旁边桌上精心陈列、置于防尘罩下的几份泛黄脆弱的文件实物,以及更多被妥善保存在特制箱内的文件影印本,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般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南洋贸易史最直接、最真实的见证,详细记录了当时香料种类、价格、运输路线、贸易规则乃至海上风险,更涉及了多国商馆、当地苏丹国乃至殖民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填补了太多历史研究的空白!这无疑是近年来国际学界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林星晚微微颔首,声音清晰而平和:“秘书长先生过誉了。这些文件,是先父林正海先生当年多方搜集、意图用于对抗那些不法势力的证据,其中也浸染了许多无辜者的血泪。我们始终认为,知识不应被垄断,历史不应被遗忘,更不应成为谋取私利或挑起争端的工具。它们属于全人类,理应由一个公正、中立的国际机构来保护、研究并公之于众。我们希望,它们的价值在于启迪未来,而非纠缠于过去的阴影。”

她的话语落落大方,既点明了文件的来之不易与沉重过往,更阐明了捐赠的深远用意,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黄砚舟接着说道,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拾光号’此次航行,初衷虽为私事,却也阴差阳错地打捞起这段沉没的历史。如今物归其主或许已不可能,但让其重见天日,服务于学术与公益,想必也是最好的归宿。希望这些古老的纸张,能帮助世人更全面地理解南洋的过去,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理解。”

联合国代表郑重地接过林星晚递上的象征性捐赠文书,并与黄砚舟紧紧握手:“请放心,我们一定会以最高标准保存、研究并适时展出这些珍贵文献。它们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二位所期望的那样。”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闻讯赶来的中外记者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闪光灯中,林星晚与黄砚舟相视一笑,彼此眼中都看到了释然与欣慰。将这份带着父亲印记、却也充满争议的“遗产”如此处置,让他们感觉终于为那段错综复杂的往事,画上了一个清晰而正向的句点。

捐赠仪式结束后,人群并未散去。黄砚舟环视了一圈周围熟悉的码头仓库和吊装机,朗声宣布了另一个重大决定:“诸位,基于促进文化交流、活化历史遗产的考量,我谨代表黄氏企业正式宣布,将这片码头区域,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他挥手示意,一名助手立刻上前,展开了一幅巨大的设计效果图。图上,原本充斥着货物堆垛和机械的传统码头,被巧妙地规划成了一组组既保留工业风貌、又融入南洋与中式建筑美学的低层建筑群,绿树成荫,步道蜿蜒,公共艺术点缀其间。

“这里,将不再是单纯的货运枢纽。”黄砚舟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憧憬,“它将转型为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南洋文化交流中心’!我们将设立常设展厅、图书馆、文献档案馆、学术报告厅以及文化创意空间,旨在系统收藏、研究、展示与南洋相关的历史、艺术、民俗及商贸文物,推动南洋区域与世界的文化对话与合作!”

这个宏大的计划立刻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和赞叹。谁能想到,以航运和贸易起家、作风一向务实甚至有些保守的黄家,会做出如此具有文化远见的转型?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黄砚舟接下来的话:“而这座交流中心的首场开幕特展,我们将它命名为——《双璧辉映:林家瀚海遗珠与黄家万里云帆》。”

他看向林星晚,目光温柔而坚定:“我们将首次联合展出林家珍藏的、涉及星纹矿脉与古代南洋部落文明的珍贵石刻拓片、祭祀器物图谱,以及黄家世代积累、秘不示人的大量明清以来远洋航海图、针路谱、天文导航手稿及异域风物志!”

“哇!”这下连见多识广的史密斯博士都忍不住惊呼出声,“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林家的拓片是研究古代南洋文明与技术史的瑰宝,而黄家的航海图更是中国海洋史与中西交通史的活化石!两者结合,几乎可以勾勒出一幅跨越数百年的南洋历史文化全景图!这绝对是学术界的又一盛事!”

林星晚走上前,与黄砚舟并肩而立,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与自豪:“是的。林家的‘地’与黄家的‘海’,曾因误解与纷争而对立百年。但如今,我们愿将两家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合璧展出,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向世人宣告:交流与合作,远比封闭与对抗更能创造价值;理解与包容,才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途径。这是我们,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超越。”

她的话语真挚而充满力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记者们的笔飞快地记录着,相机镜头再次对准了这对携手走出阴霾、共同开创未来的伴侣。

接下来的数月,整个槟城都仿佛被这个庞大的文化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黄家码头的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却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黄砚舟几乎投入了全部心力,事无巨细地参与设计讨论、工程监督和展品遴选。他常常在工地上与工程师们讨论到深夜,又或是埋首于老宅的书房里,与请来的专家学者以及林星晚一起,仔细研究鉴定那些泛黄的航海图和拓片,为其撰写说明文字。

林星晚则成为了他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与合作者。她凭借对林家收藏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脉络的敏锐把握,在展陈设计、内容策划上提出了许多关键建议。她更是亲自整理父亲留下的部分研究笔记,挑选出那些具有学术价值、剔除了敏感阴谋部分的内容,准备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