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92章 捷报西来,霜戈北指

第392章 捷报西来,霜戈北指(1 / 2)

公元前185年汉文帝三年农历九月至十月

北地的九月,秋意已深。天高云淡,气候转凉,晨起时草叶上常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广袤的原野褪去了夏日的葱茏与秋收时的金黄,显露出收获后的开阔与宁静。粟黍已尽数归仓,田野里只剩下整齐的庄稼茬口,等待着冬日的休憩与来年的春耕。湟水水量进一步减退,水流变得清澈而平缓。狄道城内,市井依旧繁华,但节奏似乎随着季节放缓了几分。靖王府内,随着秋收大忙的结束,政务重心随之转移。仓廪已然充实,赋税基本入库,民力得以舒缓,接下来的冬季,将是整军经武、巩固内政、并深入推进西域战略的关键时期。靖王李凌在成功督导秋收、并果断应对了朔方方向的匈奴骚扰后,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来自长安的消息、西域的动向以及北部边境的军事行动,成为了这个秋天北地高层最为关注的焦点。世子李玄业在圆满完成了秋收督察重任后,并未停歇,被父亲赋予了协助长史周勃处理日常政务流转、并开始接触军务粮饷调度等更为核心的工作,其学习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进入了更深层次。而就在这看似平稳的过渡期,来自西方和北方的消息,接连打破了秋日的宁静,预示着新的变局正在酝酿。

九月初,靖王府书房。李凌正与世子李玄业一同审阅各县上报的秋收最终统计账册及赋税初步核算结果。长史周勃在侧陪同。

“王爷,世子,”周勃指着账册,面带欣慰之色,“今岁秋收,大获成功!经初步核算,北地郡今岁粟、黍、菽、麻等各类粮食总产,较去岁丰年增产近一成!除上缴朝廷赋税及留存郡县仓廪外,府库结余颇丰,足可支撑来年各项用度及应对突发之需。各县仓廪皆满,民心安稳。”

李凌仔细核对着各项数据,满意地点点头:“勃兄辛苦,诸位同僚辛苦,更是我北地军民辛勤劳作之功!仓廪实,则民心安,国力强。然,需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府库充盈,更当时时惕厉,勤俭持家。勃兄,需严令各曹署,预算开支,务必精打细算,杜绝虚耗。结余钱粮,需妥善存储,以备灾荒、战事之需。”

“老臣明白!定当严格执行预算,量入为出。”周勃领命,又道:“今岁赋税征收亦近尾声,除边远少数地区因运输稍缓外,大多已足额入库。百姓缴纳踊跃,鲜有拖欠。”

“嗯,此乃吏治清明、百姓富足之象。”李凌赞许道,随即看向李玄业,“业儿,此次秋收赋税,你全程参与督察,于钱粮度支,可有新的感悟?”

李玄业放下手中竹简,沉吟片刻,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理财之要,首在‘开源节流’,根基在于‘民生富足’。今岁丰收,税基稳固,乃‘开源’之功。然,‘节流’亦不可轻忽。府库之入,源于民力,每分每厘,皆需用之有道。儿臣观账册,今岁军费、抚恤、官吏俸禄、工程营造等项,支出浩大。未来,除保障必要开支外,或可适当增加对农桑、水利、工坊之投入,此乃‘生财’之道;同时,需持续整饬吏治,严防贪墨浪费,此乃‘节用’之方。唯有收支平衡,留有馀地,方能从容应对未来之变。”

“善!”李凌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能由赋税思及民生根本,由当前收支虑及长远发展,更知‘生财’优于‘节用’,业儿,你的见识又进一层矣!理财之道,关乎国运,你日后当时时用心体会。”

“儿臣谨记父王教诲!”得到父亲肯定,李玄业心中振奋。

“系统提示:宿主于内政平稳期聚焦财政管理,展现出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将经济基础与战略发展紧密结合…宿主状态:统治体系运行高效,财政状况健康,为后续军事外交行动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继承人通过参与核心经济管理,治理理念趋于系统化…”

就在李凌父子专注于内政之时,九月中旬,两份重要的消息几乎同时送达狄道。

第一份来自长安,由郡丞公孙阙亲自呈送,乃是“潜渊”密探通过特殊渠道传来的加急情报。

“王爷,世子,长安密讯!”公孙阙神色间带着一丝喜色,“乌孙王子军须靡遣往长安的使团,已于九月初十抵达京师,入住蛮夷邸!其正使泥靡,已依制向大行令递交国书、贡礼,请求觐见陛下。据闻,其国书言辞极为恭顺,明确表示乌孙愿永为汉藩属,请授汉印绶,并恳求陛下下诏,助其平定国内叛臣阿莫里(指匈奴扶持的政敌)。贡礼包括良马百匹、巨大玉璧、珍稀皮毛等,颇显诚意。”

李凌闻言,精神一振:“哦?军须靡使者终于到了!此乃关键一步!朝廷反应如何?”

公孙阙道:“陛下已接其国书,龙颜甚悦!已下旨,定于九月二十日,在未央宫前殿正式接见乌孙使团。周太尉、灌丞相等皆认为此乃‘宣威德于远人’之良机,主张厚加赏赐,准其内附,授以封号。若此事成,则我‘招抚乌孙以制匈奴’之策,便算真正落地生根了!”

“好!甚好!”李凌抚掌,“军须靡能及时遣使,且态度恭顺,不负我等所望。陛下若纳其请,则乌孙便名正言顺归于汉帜,我在西域便有了重要支点。子通,需立即以本王名义,密信军须靡,嘉许其行,并告知其使团在长安注意事项,务必谦卑有礼,一切听从朝廷安排。同时,令我玉门屯所,加强戒备,以防匈奴得知消息后,狗急跳墙,加大对军须靡的攻击。”

“臣明白!即刻去办!”公孙阙领命,匆匆而去。

这消息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意味着李凌在长安争取的战略认可,即将结出实质性的果实。

然而,未等这份喜悦沉淀,第二份消息接踵而至,来自朔方前线,是都尉赵破奴派快马送来的军情战报。

“报——!朔方都尉赵破奴将军紧急军情!”信使满身风尘,呈上插有羽毛的告急文书。

李凌展开一看,眉头先是微蹙,随即舒展开来,最后竟露出一丝冷冽的笑意。他将文书递给李玄业:“业儿,你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