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7年汉文帝元年农历八月下至九月
盛夏的酷热逐渐消退,北地高原迎来了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初秋时节。田野里,经过一个夏天充沛阳光和雨水的滋养,粟黍已然成熟,穗头低垂,一片金黄,等待着最后的收割。湟水水量虽不及春夏,却依旧清澈奔流,灌溉着两岸的土地。随着夏粮顺利入库,府库充盈带来的短暂欢欣逐渐沉淀为务实推进各项政务的持续动力。靖王李凌并未有丝毫松懈,他深知,秋收与随之而来的赋税征收,乃是检验一年治理成效、维系郡国运转、并为来年积蓄力量的又一关键环节。与夏收侧重于粮食归仓不同,秋收纳赋更侧重于核算全年各类赋税(口赋、算赋、更赋、市租等),征收货币或实物,事务更为繁杂,更易滋生吏治弊端。李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吏治整顿,确保赋税征收的公平、高效与透明,将“固本培元”的战略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基于西域商路持续带来的利好与情报,那个酝酿已久的、更具战略前瞻性的计划——在玉门关外建立第一个常设性前进基地(屯所)——在经过周密筹备后,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此举标志着北地的“西进经略”从单纯的商贸探索,向具有军事、外交意义的据点经营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外部环境并未真正平静。匈奴右贤王部虽因内部分歧暂时放缓了大举南下的步伐,但其小股骑兵的骚扰从未停止,边塞烽火时起,提醒着北地军民威胁依旧存在。靖王李凌以其卓越的统筹能力,同时应对着内部的赋税征收、基地建设与外部的边防压力,展现出日益成熟的统治艺术。世子李玄业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到赋税核算、工程监理等核心政务中,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锤炼。
九月初一,狄道郡府大堂。一年一度的秋收纳赋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与夏收时亲赴粮仓巡视不同,李凌坐镇郡府,听取长史周勃关于全年赋税征收的总体方案汇报。各曹掾史分列两侧,气氛严肃。
“王爷,”周勃手持一卷厚厚的简册,禀报道,“今岁托王爷洪福,风调雨顺,夏粮已丰稔入库。依制,秋征之赋,主要为口赋、算赋、更赋及各类市租、关税。现已核定全郡在册户数五万三千四百二十一户,口二十八万九千七百余。根据各县上报之田亩、资产、丁口变动,已初步核算出应征总额。”
他详细说明了各类赋税的征收标准、缴纳形式(钱、帛、谷皆可)以及减免政策(如军属、孤寡、新垦地等)。李凌仔细聆听,不时发问:“口赋、算赋,乃人头税,最易扰民。各县核查丁口,可有遗漏或滥增?更赋(代役钱)征收,需严格区分应役与纳赋者,不得重复征收。市租关税,需明码标价,张榜公布,严禁胥吏私下加征。”
周勃一一作答,并呈上初步拟定的各县征收额度与日程安排。
李凌沉吟片刻,决断道:“勃兄,秋征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朝廷岁入,更关乎百姓对我北地官府之信任。务必遵循‘公平、公开、便民’三原则。即刻行文各县:”
“一、严令各县,必须依最新核定之户口、田亩册籍征收,绝不准巧立名目,额外加派!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二、征收标准、时限、缴纳方式,须在乡、亭、里各级张榜公布,晓谕众知。设置投函(意见箱),允百姓申诉冤屈。”
“三、郡府派遣御史,分赴各县,明察暗访,重点稽查是否有贪墨、摊派、勒索之情事。凡有违令者,无论官职大小,立即拿问!”
“四、对确实困难之民户,可依制申请缓交或减免,由县丞核实,报郡府批准,不得刁难。”
“五、征收所得之钱帛,需及时清点入库,账目清晰,定期上报,绝不允许挪借、截留!”
“老臣遵命!定当严格执行,确保秋征顺利,民无怨言!”周勃凛然领命,随即组织各曹署分头实施。
李凌又特意对世子李玄业道:“业儿,赋税乃国家血脉,亦是最易滋生腐败之处。你随周世伯,参与此次秋征的督察与账目核对工作。要亲眼看看,朝廷法度是如何在基层执行的,吏治清廉是如何保障的,百姓负担究竟如何。遇有疑难不清之处,务必追问到底。”
“儿臣明白!定当细心学习,秉公核查!”李玄业深知此乃了解郡国财政运作、体察民情吏治的绝佳机会,郑重应承下来。随后几日,他便埋首于成堆的户籍、田亩、赋税文牍之中,学习算法,核对数据,不时跟随巡查的御史前往狄道附近乡里,实地了解征收情况,见识了民生百态与吏治得失。
【系统提示:宿主紧抓赋税征收这一核心政务,展现出规范行政、体恤民情、强化监督的治理理念,将“固本培元”战略细化落实到财政管理层面…宿主状态:于内政建设关键期,注重程序正义与民生关怀,统治根基因公平与效率的提升而更加稳固,继承人通过参与核心政务获得深度历练…】
就在秋征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一项更为隐秘且重要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九月初十,郡丞公孙阙秘密禀报:经过数月勘探、选址与物资筹备,位于玉门关外西北方向一百二十里处、依托一处隐蔽水源地(代号“甜水泉”)修建的第一个前进基地——“玉门外屯所”一期工程,已于三日前正式动工。
李凌立即召集公孙阙、赵破奴及少数核心工程官员,在密室听取详细汇报。
“王爷,”负责工程的将作掾呈上草图,“屯所选址甚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有稳定水源。一期工程,主要是夯筑一座周长两百步、高两丈的坞堡,内设营房、仓廪、马厩、水井,可常驻兵卒五百,储粮支半年。另于外围险要处,设烽燧三座,暗哨若干。所有工匠、役夫,皆从军中精选可靠者,以‘修筑边塞’为名分批派出,行动极其隐秘。”
赵破奴补充道:“末将已选派一队心腹精锐,扮作商队护卫,先行进驻,负责警戒与工程护卫。待坞堡初成,再增派兵力。此地距玉门关一日半马程,既可呼应关内,又可前出西域,位置极佳。”
公孙阙道:“臣已安排可靠商队,以此为中转补给点,逐步积累物资。未来,此屯所可作商队休整、情报汇集、乃至与西域各部秘密接触之所。”
李凌仔细审视图纸,询问了工期、耗材、保密等细节后,沉声道:“好!此事关乎我西进大业之根基,务必周密稳妥。工程要快,更要固,确保能抵御小股胡骑袭扰。保密为重,绝不可泄露风声,引来匈奴或朝廷猜忌。物资输送,化整为零,借商队掩护。勃兄那边,我会告知此为加强边防之需,具体细节不必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