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方面,随着夏粮入库,财政宽裕,李凌与周勃开始推行一系列内政改革与建设工程。
首先,是统一度量衡,规范市场。李凌下令,以北地郡府监制的标准度量衡器为准,在全郡范围内推行,严禁私造大斗小秤,盘剥百姓。并在各主要市集设立“公平秤”,由市掾管理,便于百姓监督,此举有效促进了公平交易,稳定了市场秩序。
其次,是兴修水利,普惠民生。利用夏收后农闲及财政盈余,组织大批民夫,在狄道周边及各县,大规模整修灌溉渠系,开挖陂塘,以提高抗旱防涝能力,为来年农业生产打下更坚实基础。李凌特别强调,水利工程需规划长远,质量第一,严禁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第三,是鼓励手工业,繁荣经济。北地郡毛皮、药材资源丰富,李凌下令设立官营作坊,招募流民、工匠,制作皮裘、毡毯、成药等,部分供应军需,部分投放市场,既增加了府库收入,也活跃了地方经济。
第四,是加强驿传,畅通政令。拨款修缮、扩建郡内主要官道、驿馆,增配驿马,提高公文传递和军队调动效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这些政令,由周勃总揽,各曹署分头实施,李凌时常过问进度。世子李玄业则被安排协助周勃处理工程预算、民夫调配、物资采购等具体事务,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投入与产出。他常常熬夜核算账目,与吏员讨论方案,虽辛苦,却进步神速。
一次,在审议一项水渠工程预算时,李玄业发现原方案中对民夫口粮的估算偏高,存在虚报冒领的漏洞,立即提出修正意见。周勃核查后,大为赞赏,呈报李凌。李凌得知,特意召见儿子,嘉许道:“业儿能于细微处察弊,甚好!为政者,既需胸怀大局,亦需明察秋毫。一毫一厘,皆民脂民膏,岂容侵蠹?此细心、公心,尤为可贵。”
“儿臣只是尽本分而已。皆因父王与世伯平日教诲,方使儿臣不敢懈怠。”李玄业谦逊应答,心中却因父亲的肯定而充满动力。
八月中,边境方面,公孙阙汇总情报显示,匈奴右贤王部内部因草场、贡赋分配问题,争执加剧,暂时无暇南顾。但小股胡骑窜扰边境事件仍有发生,均被严阵以待的北地军击退。赵破奴遵照李凌指令,采取弹性防御策略,主力休整,精骑巡弋,保持高压态势,边境局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平衡之中。
八月末,夏忙渐息,秋意初显。北地郡在靖王李凌的精心治理下,顺利完成了夏收,府库充盈,内政修明,边境暂宁,西进战略稳步推进。世子李玄业在实务中得到了进一步锻炼。狄道城内外,呈现出一派仓廪实、政令通、武备修的兴盛景象。
站在王府高台上,眺望着城中袅袅炊烟和远处即将泛黄的田野,李凌对身旁的李玄业道:“业儿,今岁夏收丰稔,内政革新,西进有望,边境暂安,此乃众人同心协力之果。然,需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顺境,越需警惕。匈奴之患未除,朝廷之虑犹在,天灾人祸,皆可能不期而至。我辈当时时勤勉,处处用心,方能持盈保泰,基业长青。”
“父王教诲,儿臣铭记于心!定当时时以‘固本培元’为念,勤政爱民,不懈不息!”李玄业肃然应答。
盛夏的忙碌即将过去,金秋的收获已然在望。北地郡这艘航船,在靖王李凌的稳健驾驭下,满载着粮食、希望与谋划,正驶向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元年秋,赦天下,赐民爵。”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元年秋,北地夏粮丰稔,仓廪充盈。凌公兴水利,壹度量,劝百工,内政益修。西域商路续有获,凌公谋结河西共御匈奴。世子玄业习钱谷工程,政事渐熟。”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赐丰年,圣域修内政,通商惠工,圣嗣习治道。”
*北地秘录·凌公治秋:“夏收毕,李凌务本革新,外结羌胡,内修政理,世子涉足实务,北地势日隆。”
(第三百六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