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外交方面,“西进经略”是重中之重。首支官督商队已西出阳关数月,虽尚无音讯,但第二批规模更大的商队已在组建之中,货品采购、驼马筹措、人员选拔培训都在同步进行。公孙阙则加派了大量精干细作,以商队、使团、甚至流民等各种身份为掩护,深入河西走廊乃至西域东部,一方面绘制详尽的舆图,记录山川水草、部落分布、城邦虚实;另一方面,广泛结交当地酋长、头人、商人,建立情报网络,散播北地友善通商的信号,并密切关注匈奴势力在西域的渗透情况。对近在咫尺的河西羌胡各部,北地郡加大了粮食、布帛、茶叶、铁器(非兵器)的“馈赠”与互市优惠,换取其战马、牛羊、皮毛,并默许其在边境指定区域越冬,这种怀柔策略使得双方关系日益紧密,西线压力大为减轻。
世子培养方面,李玄业的日程更加充实。上午,他跟随周勃学习处理郡府日常政务,参与“金城”计划的预算核算与民夫征调方案讨论,接触具体的钱粮调度、刑名判例;下午,他随赵破奴观摩军队操演,学习兵法阵图,了解各兵种协同;晚间,则要在父亲指导下,阅读分析公孙阙每日送来的长安及各方情报摘要,尝试撰写局势分析简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李凌时常就某个具体情报,要求他推演数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北地的应对之策,着重培养其前瞻性思维与风险预判能力。
时间悄然进入十二月,岁暮天寒。来自长安的诏令逐渐增多,内容多为劝课农桑、祭祀天地、考核吏治等常规事项,对各地藩王亦无特殊指令,似乎印证了“静默期”的判断。然而,公孙阙的一条密报引起了李凌的注意:文帝下诏,命太尉灌婴巡视函谷、武关等关隘防务,并“慰劳”沿边将士。
“陛下开始握紧刀柄了。”李凌对周勃和李玄业分析道,“太尉巡边,名为慰劳,实为检阅。首选关内要塞,而非我边郡,说明其重心仍在巩固根本,防范关东,对西陲暂取守势。此于我北地,利大于弊。”
数日后,又一重要消息传来:文帝采纳了晁错(一位开始崭露头角的年轻官员)的建议,下《省兵诏》,令各郡国“罢遣部分军士归农”,以节省军费,与民休息。值得注意的是,诏书中明确允许边郡“依故事置屯”,即维持常备军规模。这再次表明,新朝对边郡的特殊性有认知,政策尚属务实宽松。
腊月廿三,祭灶之日。一份来自西域、用密码写就的密信,由一名历经艰险的信使带回狄道。首支官督商队已成功抵达楼兰国,交易顺利,换回了大量玉石、良马及西域特产,并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更重要的是,商队确认西域都护府早已名存实亡,各国各自为政,匈奴势力虽有渗透,但未形成绝对控制,商业潜力巨大。
消息传来,靖王府核心层精神为之一振。这证明了“西进”战略的可行性,为北地开辟了一条新的财富与影响力通道。
李凌当即下令:厚赏商队人员,命其休整后,开春即组建第二批商队,规模扩大一倍!同时,指示公孙阙,重点搜集匈奴右贤王部在西域活动的具体情况。
“西进之路已通,此乃天助我也!”李凌难得地露出了畅快的笑容,“无论长安风向如何,我北地手握此条商路,便多了一分底气,未来纵横捭阖,空间更大!”
腊月三十,除夕。虽在国丧期内(文帝尚在为先帝服丧)不宜大肆庆贺,但狄道城内依旧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气息,百姓家中悄然准备着简单的年夜饭。靖王府也设了小家宴。席间,李凌对李玄业道:“业儿,今岁风云激荡,我北地可谓步步惊心。然,能于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靠的便是这‘定’与‘动’的把握。定,是定力,是根本;动,是应变,是进取。”
李玄业恭敬答道:“父王教诲的是。儿臣深感,唯有内政修明,甲兵坚利,方有静观风云的底气;亦唯有洞察时局,顺势而为,方能于变局中抓住机遇。去岁抗胡,今岁应变,皆赖父王掌舵有方。”
“嗯,”李凌颔首,“然,需知这‘定’与‘动’,永无止境。新朝已立,天下将定而未定,正是我辈强筋健骨、拓展格局之关键期。这个年关,可稍作喘息,但绝非高枕无忧之时。来年开春,必有新局。”
“儿臣明白!定当协助父王,勤勉不辍!”李玄业郑重应道。
窗外,风雪依旧,夜色深沉。但靖王府内,烛火长明。北地郡这艘航船,在靖王李凌的娴熟驾驭下,于岁末的港湾中静静休整,积蓄力量。它刚刚驶过一段急流险滩,前方,依旧是广阔而充满未知的海洋。静观者,正在积蓄力量,准备迎接下一段航程。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冬十二月,施恩赐民爵,躬修节俭,诏举贤良。”
*家族史·始祖本纪:“后少帝元年冬十一月下至十二月,长安易主,新帝立。凌公定‘静观’之策,外示恭顺,内修甲兵,加速西进。世子玄业习政军,析情报,益通战略。长安新政初露,北地根基日厚,西域商路初通。”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元伊始,上帝静观风云,圣域潜心砺剑,圣嗣通晓时务。”
*北地秘录·凌公岁末静观:“新帝立,政令未明,李凌沉机观变,内政外交并进,世子参议机要,北地于沉寂中势愈张。”
(第三百五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