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微微颔首,忽然对李玄业道:“世子殿下,本官听闻殿下虽年幼,已颇通政务。今日观这郡国学,莘莘学子,皆为国储才。敢问殿下,以为治国之道,文教与武备,孰轻孰重?”
此言一出,周勃等人皆暗吸一口凉气。此题看似寻常,实藏机锋。若重文轻武,恐被讥为怯懦,不符边郡实际;若重武轻文,则易被扣上“穷兵黩武”之名。且由一十岁幼童作答,极易失言。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于李玄业身上。李玄业显然没料到御史会直接向他发问,小脸瞬间涨红,显得有些紧张,不由地看向父亲。李凌目光平静,微不可察地给予鼓励。
李玄业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向田仁躬身一礼,声音虽带稚气,却清晰沉稳:“回禀御史大人。小子愚见,文教与武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文教以明礼义,知廉耻,使民向善,吏知忠君;武备以御外侮,靖内乱,保境安民,固我国本。无文教,则虽强易暴;无武备,则虽安必危。尤以我北地,处四战之边,更需文武兼修,方能使士民同心,内外兼固,上不负朝廷重托,下可保一方安宁。此小子浅见,还请御史大人指教。”
一番话,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既阐述了文武并重的道理,又紧密结合北地实际,最后不忘归功朝廷,姿态谦逊。不仅周勃等人暗松一口气,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连一直面无表情的田仁,眼中也闪过一丝极淡的惊异。他深深看了李玄业一眼,又瞥了瞥神色如常的李凌,淡淡道:“世子殿下年纪虽小,见识不凡,靖王教子有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确为治国之要。望北地能持之以恒。”说罢,便不再多言,继续巡视。
这场突如其来的“面试”,有惊无险地度过。李玄业的表现,不仅未露破绽,反而可能给田仁留下了“此子不凡,北地后继有人”的深刻印象,这或许比展示任何政绩军功,都更能触动一位来自中央的官员。
至三月下旬,田仁的巡视接近尾声。连日来的明察暗访,北地郡呈现出的吏治清明、军容整肃、民心安定、以及统治者(包括继承人)的成熟稳重,都大大超出了他此行的预期。他带来的那些擅长“吹毛求疵”的属下,也未能找到任何足以撼动李凌地位的实质性把柄。最后一日,田仁在行辕召见李凌,做离任前的最后一次正式谈话。谈话内容无人得知,但据在门外值守的公孙阙心腹隐约听到的只言片语,田仁的语气似乎缓和了不少,甚至提到了“太后闻北地之功,甚为嘉许,望靖王善守边陲,永为汉室屏藩”等语。
三月二十五,御史田仁的车驾,在北地官员的恭送下,离开狄道,踏上了返京的旅途。临行前,李凌依例奉上了丰厚的“程仪”(路费),田仁略作推辞,最终收下。整个巡视过程,北地郡可谓完美过关。
然而,就在田仁离开的第二天,一封来自河西的加密急报,被送到了李凌的案头。公孙阙神色凝重:“王爷,休屠部密报,关东齐王使者再次秘密抵达,此次态度更为急切,言及长安吕……王太后已下密旨,欲削夺齐、楚等强藩之权,齐王决意起兵‘清君侧’,邀我北地共举大事!使者已秘密随商队抵达狄道城外,请求面见王爷!”
李凌看着急报,目光投向东南方田仁车队消失的方向,又转向东方关东所在,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御史的巡察刚刚结束,真正的风浪,似乎才刚要开始。北地这艘船,将驶向何方,考验的将是舵手真正的智慧与魄力。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后少帝纪:“(后少帝)元年春,御史大夫田仁巡北地,还,言靖王凌治郡有方,边备修整。”
*家族史·始祖本纪:“后少帝元年三月中下,御史田仁巡北地,凌公率众恭迎,应对得宜,吏治、军备、文教皆呈其善,世子玄业应对机敏,田仁无可指摘,乃还。仁方去,关东齐王使至,邀共举。”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天使巡境,上帝示以正道,圣嗣应对如流,奸佞无所逞其谋。”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御史:“李凌周密应对御史巡察,滴水不漏,世子崭露头角,北地安然过关,然关东乱萌已现。”
(第三百四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