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汉高后五年农历二月至三月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湟水破冰,潺潺流水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北地山谷。向阳的坡地上,积雪化尽,露出湿润的泥土,点点新绿顽强地钻出地面。狄道城外,广袤的田野里,农人们开始驱赶耕牛,整饬土地,准备播种一年希望的种子。时近春分,北地郡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的农时——春耕。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耕,在靖王李凌的统筹下,被赋予了远超农事本身的意义。它既是“靖边三策”中“固本”环节的年度大考,也是北地向新朝展示其“治理有方、仓廪充实、民心安定”的最佳窗口,更是在长安政局尘埃落定前,进一步砺炼内功、积蓄实力的绝佳时机。
二月中,郡府发布了春耕动员令。长史周勃亲自主持召开了春耕部署会议,各县长吏、蔷夫以及负责农事的田曹、水曹等官吏悉数参加。会议不仅强调了及时播种、选用良种、兴修水利等常规事项,更着重提出,今年春耕要与去岁“秋课”的整改成果相结合,务必做到“赋税公平、吏治清明、不误农时”。周勃传达靖王旨意:春耕期间,郡府将派出巡查组,分赴各县,实地督导,重点核查种子、农具的发放是否到位,有无官吏盘剥现象,水利设施是否畅通可用。其目的,不仅要确保收成,更要借此机会,进一步整顿基层吏治,巩固民心。
“诸位,”周勃肃然告诫与会的官吏,“今岁不同往年。长安新朝初立,陛下亲政,重农恤民乃为国本。我北地连年丰稔,乃王爷推行善政、诸位勤勉任事之功。然,愈是此时,愈需谨小慎微,务必使春耕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若有玩忽职守、欺压乡里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反之,政绩卓着者,王爷不吝擢升赏赐!”
命令下达,各级官吏不敢怠慢,纷纷奔赴田间地头,组织生产。狄道周边,率先拉开了春耕的序幕。健牛拉着铁犁翻开沉睡的土地,农妇儿童紧随其后,播撒着金黄的种子,一派繁忙景象。郡府派出的巡查吏员,也骑着马,穿梭于各乡各亭,明察暗访。一种务实而高效的气氛,在北地的乡村弥漫开来。
【系统提示:宿主在政治过渡期巧妙将常规农事活动转化为展示治理效能、深化内部整顿的战略举措,统治策略更趋务实与精细化…宿主状态:于微妙时期精准发力,以民生为本,外塑形象,内炼根基,展现其高超的统治技巧与长远布局…】
与此同时,靖王府内,李凌的关注点则更为宏观和深远。他深知,春耕是北地生存发展的基石,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朝关系,仅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他在一次与公孙阙、高顺的密谈中,提出了“春耕砺剑”的深层思考。
“勃兄主抓春耕,乃固本之要,至关重要。”李凌首先肯定了周勃的工作,随即话锋一转,“然,新朝初立,其看待边镇,必察其‘文治’与‘武功’。文治,勃兄与子通先生正在全力推进,政务规章日益完善,吏治渐清,此乃我北地之‘软实力’。而武功,”他看向高顺,“则需在‘静候佳音’的同时,悄然砺剑,保持锋芒,却又不能轻易示人,引人生疑。”
高顺会意,拱手道:“王爷明鉴。末将已按此前部署,利用春耕前后相对闲暇,加强军中技艺操练。弓弩射击、戈矛刺杀、阵型变换,皆以小队为单位,分散进行,不搞大规模集结演武。同时,着重演练城防应急、夜间警戒、山地奔袭等实用战术,旨在提升士卒单兵战力与小股部队协同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对外则宣称‘春训强体’。”
“甚好。”李凌点头,“此外,灌婴的骑兵,可适当扩大巡边范围,但目的要明确,一是清剿可能存在的零星马贼流寇,保境安民;二是进一步熟悉边境地形,尤其是通往羌胡各部的要道山川。此举,既可锻炼骑兵,亦可向新朝展示我北地维护边境安宁之责无旁贷,但切记,绝不可主动挑衅朔方王勇部或越境深入匈奴地界。”
“末将明白!定当掌握分寸。”高顺凛然应命。
公孙阙补充道:“王爷,学吏馆方面,可结合春耕,增设‘农政管理’、‘仓廪核算’等实务课程,让学员参与郡县春耕督导的文书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情报网络需持续关注两个重点:一是长安对我北地贺表的反应,以及‘宣慰使’的最终人选和行程;二是朔方都督虫达的动向,新朝确立,其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子通先生所虑周详。”李凌赞许道,“一切依计而行。北地当下,如同拉满的弓弦,张力内蕴,目标明确,但引而不发,静候那最佳的释放时机。”
进入三月,春耕进入高潮。北地各处田野,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由于去岁水利兴修得力,今春雨水也较为充沛,春耕进展顺利。周勃不时轻车简从,巡视各地,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处置,对表现优异的官吏予以褒奖。郡府仓曹也开始提前规划新粮入库和旧粮轮换事宜,一切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