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汉高后元年农历八月
北地的秋日,天高云淡,本该是收获与宁静的季节。然而,狄道城头的烽燧,却在八月中的一个清晨,骤然升起了滚滚狼烟。那黑中带黄的烟柱,笔直地刺向湛蓝的天空,如同一声无声的呐喊,瞬间撕裂了短暂的和平。一处,两处,三处……自东北方向而来的烽火,沿着边境的防线,如同燎原的星火,迅速向着狄道蔓延而来。最高的警讯级别——示警外敌大规模入寇!
几乎在烽火燃起的同时,数匹浑身浴血、疲惫不堪的驿马,载着同样伤痕累累的斥候,冲入了狄道城门。带来的消息,证实了最坏的担忧:匈奴左贤王本部主力,汇合了部分休屠、浑邪等部落的骑兵,总计超过五万骑,绕过防御相对严密的狄道正面,从云中郡缺口大举南下,而后迅速西折,兵分两路。一路约三万骑,直扑北地郡东部重镇马领(今甘肃庆阳附近);另一路两万余骑,则沿着子午岭西侧,如一把尖刀,插向北地郡腹地,兵锋隐隐指向郁郅(今甘肃庆城)、方渠等城,意图截断狄道与东南方向的联系,并劫掠刚刚秋收的粮草。
“报——!王爷!紧急军情!匈奴大队已破马领外围障塞,守军苦战不支,求援!”
“报——!郁郅方向发现大量胡骑游弋,烽燧接连失陷!”
“报——!东南粮道受胁,数支运粮队遭袭!”
坏消息如同雪片般飞入靖王府议事堂。堂内,刚刚因秋收而稍显轻松的气氛,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将至的凝重。周勃、高顺、以及新近提拔的几位将领,皆面色肃然,目光齐聚于主位的靖王李凌身上。
李凌负手立于巨大的牛皮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扫过图上标注的敌我态势。匈奴此次入寇,规模远超春季,且战术狡猾,避实击虚,直取北地软肋。东部马领若失,北地门户洞开;东南粮道若断,狄道将成为孤城。形势之危急,尤胜上次狄道被围。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越是危急关头,身为主帅越不能乱。
“高顺!”李凌声音沉稳,不见丝毫慌乱。
“末将在!”高顺踏前一步,甲叶铿锵。
“马领不容有失!着你即刻率领步卒主力八千,并弩手一千,驰援马领!依托城防,务必坚守待援!本王会令灌婴所部骑兵,伺机袭扰敌军侧后,为你分担压力。记住,稳守为上,不可浪战!”
“诺!末将誓与马领共存亡!”高顺抱拳领命,转身便大步离去点兵。
“周勃!”
“臣在!”
“立即动员全城民夫,加固狄道城防!将所有库存箭矢、滚木礌石,尽数运上城墙!严格管制城门,实行宵禁!安抚城内百姓,告知官府已有万全之策,令其勿慌。同时,以八百里加急,向朔方都督虫达、并向长安朝廷急报军情,恳请火速发兵救援!”李凌深知,仅靠北地一郡之力,难以长期抗衡如此规模的敌军,必须借助朝廷力量,至少要在道义和形势上争取主动。
“臣遵命!”周勃领命,匆匆安排去了。
李凌又看向一旁待命的传令官:“速派快马,传令灌婴!命其放弃原定巡边路线,立即向马领至郁郅一带机动,利用骑兵速度优势,不断骚扰敌军粮道、小队人马,延缓其进军速度,刺探其主力虚实!但严令其避免与敌主力正面交锋,保存实力为上!”
“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