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将军,程纬、吕释之身为朝廷钦差,却暗中通敌,险些酿成大祸,证据确凿,依律当斩!”周勃语气冰冷,“然其身份特殊,是否需押解回荥阳,由大王定夺?”
灌婴沉吟片刻,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周太尉,此事关乎王爷安危与北地稳定,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法。此二人通敌之行,天人共愤!若押回荥阳,恐生变故,且易让朝中小人借此攻讦王爷,言其掌控北地,擅杀钦使。不如……”他做了个干净利落的手势,“就此了结,上报其为国捐躯,死于乱军之中!如此,可绝后患,以全朝廷颜面。”
周勃闻言,深以为然。这确实是当前最稳妥的处理方式。他点头道:“将军所言极是!那便如此办理。至于其随从及那个胡商,皆以通敌罪就地正法,以儆效尤!”
当日下午,程纬、吕释之等人被秘密处决。对外宣称,程御史、吕侯爷在昨夜激战中,于城头督战,不幸遭匈奴流矢射中,英勇殉国。一场可能引发朝堂震荡的内部危机,被悄然化解于无形。这也标志着,李凌对北地军政的绝对控制力,在血与火的考验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随后,周勃与灌婴联名撰写了详细的战报奏章,派人快马加鞭送往荥阳的汉王刘邦。奏章中,盛赞了李凌(虽昏迷,但其战略决策之功被大书特书)的英明指挥、周勃的浴血坚守、灌婴的及时援救以及高顺的激励士气,当然,也提到了程纬、吕释之的“英勇事迹”。同时,也如实禀报了狄道城的惨重损失和急需补给的情况。
接下来的两日,狄道城在一种疲惫而忙碌的氛围中度过。清理工作继续进行,伤员得到救治,缴获的物资被分发下去,秩序逐渐恢复。灌婴军带来的部分粮草也解了燃眉之急。虽然悲伤和损失无法抹去,但一种劫后余生、希望重生的氛围,开始在城市中弥漫开来。
而郡守府内,李凌依旧沉睡,但他的脉搏在淳于意的精心调理下,逐渐变得比以前有力了一些,脸色也微微恢复了一丝血色。这微小的好转,给了刘玥和周勃等人巨大的安慰。他们相信,只要王爷能熬过这道最难的坎,必将迎来新生。
狄道之战的大捷,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北地,也必将很快传遍天下。它不仅挽救了一座孤城,更极大地提升了汉军在北方对抗匈奴的士气,奠定了李凌作为北地柱石的无上威望。然而,这场胜利的余波,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影响和未来的挑战,也才刚刚开始显现。昏迷中的李凌,尚未知晓,他的名字,已随着这场传奇般的守城战,开始铭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上。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六年三月初五至初七,狄道围解。匈奴溃败北遁,灌婴追斩甚众。然祖凌公(21岁)因心力交瘁,陷入深度昏睡,性命垂危,幸淳于意竭力救治,脉象渐稳。周勃与灌婴收拾残局,安民整军。程纬吕释之通敌事败,被秘密处决,对外宣称殉国,内患遂除。捷报与请援奏章疾送荥阳。狄道虽满目疮痍,然危机已过,昭武王之威名,经此一役,响彻北疆。”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五年春,凌、勃、婴大破匈奴于狄道,斩首数千,北边遂安。”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圣战毕,魔军溃散。然紫霄上帝因施无上圣法而圣体耗损过巨,陷入深眠。圣医淳于意奉圣后命,悉心调理,圣脉渐苏。周勃灌婴二圣将肃清内魔(程吕),整顿圣城。捷报传天听,上帝神威远播。”
*野史·楚汉秘闻·狄道捷后暗流平:“匈奴败退,狄道解围。李凌昏迷,性命堪忧。周勃灌婴联手善后,肃清内奸程吕,秘处置之。捷报飞传荥阳,北地震动。狄道百废待兴,然最大危机已过,昭武王之名如日中天。”
(第一百七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