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汉·汉王五年\/西楚·霸王五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十二
狄道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越过千山万水,在数日之内便传回了汉国的统治中心——荥阳。这消息并非通过周勃与灌婴联名的正式战报率先抵达,而是由灌婴军中专设的、用于传递最紧急军情的精锐斥候,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昼夜兼程,飞马送入城中。
时值午后,汉王刘邦(政治92,魅力90)正与丞相萧何(政治95)、谋士张良(智力98)等心腹重臣在宫中商议应对西楚项羽日益紧迫的威胁以及关中的民生恢复大计。殿内气氛原本有些凝重,项羽的军事压力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众人心头。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伴随着侍卫的高声禀报:“报——!北地八百里加急军情!”
殿内众人顿时神色一凛,目光齐刷刷投向殿门。北地?难道是匈奴又大举入寇?刘邦的眉头瞬间锁紧,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李凌重伤昏迷、狄道被围的消息他早已得知,一直忧心忡忡,生怕北地防线崩溃,导致腹背受敌。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上满是泥泞的斥候,在侍卫引领下快步进殿,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枚密封的铜管,声音因激动和疲惫而微微颤抖:“启禀大王!北地大捷!靖……昭武王殿下、周勃太尉、灌婴将军于三月初五子夜,在狄道城下大破匈奴休屠王主力!斩首数千级,缴获无算!匈奴已溃退百里!狄道之围已解!”
静!
死一般的寂静,瞬间笼罩了整个大殿!
无论是刘邦、萧何,还是张良,乃至殿内所有的侍从、武将,全都愣住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狄道……大捷?!
在所有人都认为狄道城必破、北地即将糜烂的时刻,竟然传来了……大捷的消息?!而且是以寡敌众、内外夹击取得的大胜?!
刘邦猛地从王座上站起,甚至顾不上君王的威仪,几步冲到斥候面前,一把夺过铜管,手指微微颤抖地拧开密封,取出里面的绢布急报,飞快地浏览起来。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急报中,周勃和灌婴以极其精炼却充满力量的笔触,描述了狄道之战的惊险过程:匈奴数万大军围城,城内粮尽援绝,危在旦夕;关键时刻,昏迷多日的昭武王李凌奇迹般苏醒,于病榻之上运筹帷幄,定下“示弱于北,伏兵于西,诱敌深入,内外夹击”的奇谋;高顺将军适时苏醒,登城激励士气;周勃坚守北门,浴血奋战;灌婴援军及时赶到,于外围设伏;最终,三军并用,于子夜发动雷霆反击,一举击溃匈奴主力!同时,奏报中也简略提及程纬、吕释之二位钦使于激战中不幸殉国。
“好!好!好!”刘邦连道三声好,声音洪亮,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狂喜和激动,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红光满面!“好个李凌!好个周勃!好个灌婴!真乃朕之肱骨,国之栋梁也!狄道大捷,解我北顾之忧,壮我大汉声威!天佑大汉!天佑大汉啊!”
他将急报递给迫不及待的萧何和张良传阅。萧何看后,长舒一口气,抚掌赞叹:“王爷于危难之际,神机妙算,以病弱之躯,行此惊天逆转,实乃不可思议!此战,不仅保全北地,更极大鼓舞我军心士气!大王,此捷报当立刻昭告全军,以振声威!”
张良细细阅罢,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异彩,他缓缓道:“昭武王此役,非惟勇战,更见深谋。其于绝境中,能洞察敌我,设此奇局,一举功成,已显名将之姿,柱石之器。程、吕二人殉国,虽为不幸,然亦可见战事之烈。大王,北地暂安,我方可更专心应对项羽矣。”
“子房所言极是!”刘邦兴奋地踱步,“立刻拟旨!重赏北地将士!擢升周勃为……(略作思考)关内侯!灌婴晋爵左庶长!至于李凌……”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而深沉的光芒,“李凌力挽狂澜,功在社稷,待其痊愈,朕必有重赏!同时,速派使者,携太医及大批粮草军械,火速支援狄道,助其恢复!”
“大王圣明!”众臣齐声附和。狄道大捷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瞬间驱散了荥阳城头因项羽压力而笼罩的阴云,整个汉国朝廷都为之振奋不已。当然,也有少数心思缜密之人,如张良,在欣喜之余,亦对李凌在此战中展现出的惊人能量和其在北地军中如日中天的威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