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58章 算缗斗智,暗流汹涌

第58章 算缗斗智,暗流汹涌(1 / 2)

公元前205年汉·汉王三年\/西楚·霸王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十

狄道城,岁暮天寒,朔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郡守府紧闭的窗棂。府内正堂,却因炭火盆烧得正旺而暖意融融,只是这暖意中,透着一股针尖对麦芒的紧绷与肃杀。

堂内分宾主落座。主位之上,李凌(19岁)一身玄色常服,神色平静,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案几,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客位之首,一位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身着丞相府属官深衣的男子(属性预估:【随何,体质60,力量55,敏捷58,智力88,政治85,魅力78,幸运??,特长:辩才、筹算、察言观色】)正襟危坐,脸上带着公式化的、滴水不漏的微笑。他便是奉丞相萧何之命前来“核查账册”的特使,西曹掾随何。其身后,肃立着数名捧着算盘、竹简、笔墨的文吏,个个低眉顺眼,却透着一股精干之气。

“李将军,”随何率先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下官奉萧相国之命,循例核查陇西、北地两郡近年赋税、丁口、军籍、仓廪之数。此乃朝廷定制,关乎国用民生,亦为考评地方政绩之据。还望将军……鼎力配合。”他特意加重了最后四字,目光若有深意地扫过李凌。

李凌微微一笑,抬手示意:“随曹掾言重了。丞相关心边郡,遣使核查,乃分内之事。本王治军牧民,皆仰仗朝廷威德,自当坦荡无私,全力配合。李郡守——”

侍立一旁的陇西郡守李信(属性预估:【李信,体质65,力量68,敏捷60,智力75,政治70,魅力72,幸运??】)立刻上前一步:“下官在。”

“即刻将郡府一应簿册账目,悉数调来,供随曹掾及诸位先生查验。凡有所问,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凌吩咐道,语气坦然。

“诺!”李信躬身领命,转身对随何道:“随曹掾,请随下官至偏厅,账册已备齐。”

随何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本以为会遭遇各种推诿拖延,没想到李凌如此爽快。他不动声色地起身:“有劳李郡守。”带着一众文吏,随李信前往隔壁早已布置好的算房。

算房之内,烛火通明。

竹简、木牍堆叠如山,分门别类,看似杂乱,实则有序。陇西郡府的文吏与随何带来的丞相府计吏相对而坐,开始逐一核对。

随何并未亲自动手,而是负手立于一旁,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账目名称和编号,偶尔抽出一卷,快速浏览,问上几个关键问题。

“李郡守,去岁北地郡遭匈奴寇掠,损失颇巨,然今岁上缴赋税竟与往年持平?此中差额,从何弥补?”随何抽出一卷关于粮赋的竹简,看似随意地问道。

李信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回曹掾,去岁损失,已奏报丞相府备案。今岁赋税持平,一赖天佑,陇西今岁略丰;二赖将军率军民奋力自救,开垦新田,以工代赈,减少官府赈济支出;三来,与羌人互市,所得牛羊皮毛折价,部分充入府库,抵偿税赋。此皆有明细账目可查。”他示意文吏找出相应的市易账和垦田记录。

随何仔细核对了相关账目,数字大致吻合,虽觉其中或有腾挪(如互市利润可能被低估),但一时找不到明显破绽,只得暂且记下。

“另,郡兵名册记载,额定兵员五千,然今岁军饷、粮秣支用,似有超出?”随后又抛出一个尖锐问题。

李信面色不变:“曹掾明鉴。额定五千乃平日之数。然去岁至今,匈奴屡犯,战事频仍,将军奉王命募兵御侮,现有兵员实为七千三百余人,超编兵员之饷粮,皆从战时特别捐输及抄没匈奴、叛羌资产中支应,并未额外增加朝廷负担。此事亦曾行文禀明。”他再次出示了募兵令、捐输记录和战利品清单。

随何眉头微蹙。战时扩编,以战养战,确是常情,且李凌有“镇北将军,总督军事”之权,程序上并无大错。但他敏锐地感觉到,这超编的两千多人,恐怕皆是精锐,且对李凌忠心耿耿。

核查在一种表面客气、暗地较劲的氛围中进行了一整日。随何带来的都是算学高手,查账极细,而李信准备的账册也极为“周全”,滴水不漏。明面上的账目,几乎完美无缺,完全符合甚至优于一个经历战乱的边郡应有的表现。

然而,随何凭借其过人的智力和政治嗅觉,依然从一些细微之处,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比如,郡府账目中对“水泥”、“新式弩械”的记载语焉不详,仅以“工坊耗用”、“守城器械”等模糊名目带过,其具体产量、成本、流向成谜。

又比如,与羌人互市的规模、利润,似乎被有意低估。

再比如,李凌麾下那支战力惊人的“玄甲营”,其粮饷装备消耗,在郡兵账目中几乎找不到独立体现,仿佛被分摊消化于无形。

这些,都指向一个事实:李凌在陇西、北地,拥有一套独立于郡县府库之外的经济和军工体系!其规模和效率,远超朝廷所知!

夜幕降临,随何回到驿馆,屏退左右,独自在灯下沉思。

他摊开一卷空白的竹简,提笔蘸墨,开始草拟给丞相萧何的密报。

“……李凌治郡,明账无误,暗账难查。其于陇西,另起炉灶之势已成。水泥、弩械等物,恐皆由私坊秘制,不录公账。与羌互市,利甚厚,多充私用。兵力实超编,皆为其死士。观其举措,抚流民,练精兵,固城防,通羌胡,虽表面尊奉朝廷,然……其志恐非一隅之将。”

写至此,他笔锋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不得不承认,李凌所做的一切,确实极大地巩固了边防,安定了地方。若无私心,实为国之干臣。然其势大难制,已成事实。朝廷若逼之过甚,恐生大变;若放任不管,则尾大不掉。

“……臣以为,当下之策,宜抚其心,缓图之。可暂准其以战利品、市易之利充作军资,然需限定数额,按期上报。对其所请减免赋税、开放互市等事,可部分应允,以示恩宠,羁縻其心。至于水泥、弩械等秘法……或可遣匠官常驻‘学习’,徐徐图之,不宜强索,以免激变。另,需严密监控其与羌人、西域之往来,防其结交外援……”

这是一份老成谋国之见,既指出了隐患,又提出了相对稳妥的应对策略。随何封好密报,命心腹连夜送出。

次日,核查继续。

随何不再纠缠于总账,而是提出要实地查验粮仓、武库、以及……水泥工坊和弩械作坊。

李凌闻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来了!

“准。”他淡然下令,“李郡守,你亲自陪同随曹掾前往。凡不涉军机要密之处,皆可查看。”

“诺!”

狄道城内,大型官仓粮食堆积如山(部分是从北地紧急调来充门面的),账实相符。武库中刀枪弓弩齐全(多是缴获或旧式装备)。随何仔细查验,依旧找不到错处。

直到他们来到位于城南、戒备森严的工坊区。

巨大的水泥立窑正在冒着滚滚浓烟,工匠们忙碌不休。但随何发现,窑厂产量似乎并不高,且工匠对配比流程讳莫如深,只说是“祖传秘法,口口相传”。

而在弩械作坊,他们只能进入外坊,看到工匠在制作弩臂、弓弦,但核心的弩机连发结构、复合材料配方的车间,却被以“将军严令,擅入者斩”为由拒之门外。随何仅能看到一些成品弩,威力确非凡品,但具体如何造就,无从得知。

“李郡守,此等国之利器,为何如此秘而不宣?莫非……有不可告人之处?”随后语气转冷。

李信不卑不亢:“曹掾见谅。非是秘而不宣,实乃匈奴、‘影傀’细作无孔不入!前番有奸细欲纵火破坏,将军不得不防。此等技艺,若被敌国窃去,为祸更烈!丞相若需,将军言可遣匠官来学,然需立下军令状,确保技艺不泄,且学成后,需优先供给边军使用。”

一番话,有理有据,堵得随何无话可说。他深知,再强求,便是无理取闹了。

就在随何于明面上与李信周旋之时,一场暗地里的较量,已然同步展开。

随何带来的文吏中,有两人(属性预估:【密探甲,体质55,力量50,敏捷65,智力75,政治60,魅力50,幸运??,特长:伪装、记忆、密写】)借着核查账目、走访市集的机会,悄然收集着狄道城的各种信息:粮价、民心、军备细节、乃至对李凌的风评。他们甚至试图用金钱收买郡府小吏,打探更深层的消息。

然而,他们的一切行动,早已在赵老四(28岁)领导的玄甲卫(新成立的专门负责内部监察与反谍的机构)的严密监控之下。

“将军,那两名细作,今日又接触了市集一名帛商,似在打听陇西与西域贸易的细节。已被我方人员控制。”赵老四低声向李凌汇报。

“不必打草惊蛇。”李凌目光幽冷,“他们想知道什么,就让他们知道一些……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比如,互市利润微薄,民生艰难,军费拮据等等。”

“明白!”赵老四心领神会。

与此同时,随何本人也遭遇了一场“意外”的试探。

是夜,一名自称是陇西没落李氏旁支老者(实为“影傀”外围人员冒充)的人,通过驿馆仆役,向随何“秘密”投书,信中隐晦地控诉李凌“打压宗亲,独揽大权”,并暗示其“与匈奴战和不定,似有隐情”。

随何看完信,面色凝重,却未立即表态。他深知此事蹊跷,可能是有人借刀杀人,也可能是真有其事。他将信密藏,决定暗中观察。

核查进行到第五日,随何基本完成了明面上的工作。

账目无误,仓储充实,民心……似乎颇为安定,甚至对李凌多有赞誉。但他心中的疑虑却更深了。这一切太“完美”了,完美得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幌子。他确信,在李凌温和配合的表象之下,必然隐藏着一个庞大的、不为人知的独立王国。

他决定进行最后一次试探。

这一日,他当着李凌和李信的面,郑重提出:“李将军,下官核查已毕,陇西政务,井井有条,将军之功,下官定当禀明丞相。然,北地郡……张堪郡守处,账目似有几处存疑,需下官亲往泥阳核对,还请将军行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