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长安(2 / 2)

这时,一旁的内侍赶忙凑近,轻声细语地解释了一番。姜昭棠听后,缓缓点头。

“看来裴令公此次江南的文采之行收获颇丰。既然如此,那就把诗呈上来,朕与诸位大臣一同品鉴品鉴,瞧瞧到底好到何种地步,竟能让内相亲自具名推荐。若是诗写得不好,哼,那就治江州刺史一个浪费公帑的罪名。”

而后信使入殿,内侍双手捧回玉阶之前。

“念。”

“喏。”

“臣江州刺史宋珂谨奏,辖境偶得少年才俊,名曰秦渊,其文思泉涌,诗才卓绝,惊为天人。臣不敢蔽贤,谨将其诗作恭呈御览,伏惟圣上圣鉴……其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

大殿之上文臣们摇头晃脑,如饮琼浆,像是磕了五石散一样心醉,武臣们丝毫Get不到文臣们的爽点,抓耳挠腮者有之,嗤之以鼻有之,其怪状如同吃了几坨狗屎一样恶心,心中想,一两首酸诗也值得拿到朝堂上来,跟闹着玩一样,也就是这首《将进酒》还说的过去,有气势,最适合喝酒的时候听,下次会酒宴的时候就念给同僚们听,要是不给面子,就把他们的头按在酒缸里边。

最享受的是御史翰林们,如此婉转情思实实在在的打在他们这帮文艺老青年心坎里,为官多年,他们自忖还是写不出这等好诗词,当下,心中只有羡慕。

姜昭棠心中愈发舒畅熨帖,他对《将进酒》这首诗尤为喜爱。此诗不仅文采出众,斐然成章,更难得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当真是诗词中的绝品。况且秦渊在与裴令公的问答中,应对自如,丝毫不落下风,在经义方面更是展现出博闻广识的深厚底蕴。这般灵气,相较弘文馆里那些拘泥刻板的书生,实在是强出太多。

“这少年郎才学斐然啊,有翰林之才,只可惜身有残疾,朕实在不忍心有才之士长途奔波跋涉,实在是令人惋惜……”

“圣上,臣请言。”文臣前队有一中年人出列。

“莫侍郎请讲。”

莫清晏恭敬地躬身启奏:“圣上,此子乃是臣家长女的好友,他们一同在尼山书院求学。臣女曾修书告知,这位少年郎的腿脚正在由鬼医凤九先生悉心诊治,想来过不了多久便能痊愈。”

姜昭棠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笑意,说道:“哦,原来是小姝的好友……竟有这般渊源。既如此,朕也不拘着了,擢他来入翰林做个侍诏吧,待他身体康复,即刻启程前往长安赴任,不得延误。另外,赏赐黄金百两、锦缎百匹、御马两匹。中书省依此拟旨。”

莫侍郎赶忙点头称是,而后恭恭敬敬地退下。

李康见此刻圣人心情好,即刻笑道:“江州不仅物产丰富,文教居然也如此出众,实在是令人艳羡,圣上向来教导臣民文经知世,既有如此好诗词,不如发给长安各文苑,让学子一观,好从中吸纳些江南灵韵之气,圣上意下如何?”

姜昭棠笑道:“左相思忖周到啊,依你所言吧,诸臣牢记,诗词虽是盛世之表相,但诸文苑当以经义为重,勿要本末倒置,好事变成了坏事,诸位爱卿还需仔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