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八级(2 / 2)

他指着一个微缩的斗拱模型:“你看这斗拱,京造有京造的法式,南方有些做法就不同。你若强行把南方的榫卯用在京造的规制上,可能形似而神非,甚至破坏结构。”

“融,要先明其所以然,知其优劣,然后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化用’而非‘杂烩’。这需要极深的功底和判断力,切忌贪多嚼不烂。”

老爷子最后告诫道:“八级工,首重‘稳’与‘精’。在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前,宁可‘守正’,不可‘冒进’。先把各派的‘规矩’吃透,再谈融合创新不迟。”

而雷万春师傅,则对林墨的想法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和开放性。他在自家宽敞的工作室里,拿出自己收集的各地木工工具和一些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构件样品。

“哈哈!好小子!我就知道你不是池中之物!”雷师傅笑声洪亮,“什么京造苏造广造,都是人琢磨出来的!老祖宗的东西是好,但不能抱着当棺材本儿!时代在变,材料在变,需求也在变!匠人就得跟着变!”

他拿起一个融合了传统榫卯和现代金属连接件的样品——正是之前林墨和郑师傅探讨过的类型——兴奋地说:“你看这个!这就是‘融’的结果!既保持了传统的美感和部分力学优势,又利用了现代材料的强度和精度!为什么不行?”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墨:“林墨,你的优势就在于你年轻,有文化,见识广,手上功夫又硬!别被老规矩完全绑住手脚!八级工凭什么就不能是创新的工?”

“我看你这路子就很好!大胆去想,大胆去试!当然,”他话锋一转,也带着提醒,“雷叔和陈老爷子说的也有道理,‘融’不是乱来,得有扎实的根基和清晰的思路。多比较,多试验,用实际效果说话!”

几次拜访,几位老师傅从不同角度给了林墨深刻的启发和宝贵的建议。赵山河鼓励他立足根基,勇敢探索;陈老爷子告诫他明理守正,循序渐进;雷万春则激励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回到家中,林墨将这些教诲细细品味,进入“鲁班工坊”。记忆空间中,那些来自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建筑影像、构件图纸、工艺秘诀,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开始更频繁地碰撞、交织。

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复现某一派的杰作,而是开始尝试进行“虚拟融合”。例如,将一个苏式园林建筑的灵巧窗棂结构,尝试用京造更严谨的料例和榫卯来重新演绎;

或者将广式家具中某些实用的储物机关,融入到一个京作柜格的设计中;甚至开始构思,如何用现代的结构力学知识,去优化一座传统木塔的抗震性能…

他知道,通往八级工的道路已然清晰,那就是在极致“专精”的基础上,走向“博融”与“创新”。这是一条前人走得不多、充满挑战的路,但无疑也是一条更广阔、更能体现他独特优势的路。

开学在即,他带着这份愈发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规划,准备迎接大四下学期最后的冲刺,以及那即将到来的、代表匠人巅峰的八级工考核。前方的挑战令人兴奋,而他,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