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现状与家事(1 / 2)

秦淮茹顶岗进厂,虽端上了“铁饭碗”,但贾家的日子并未如想象般宽裕,反而更显捉襟见肘。残酷的现实很快显现。

之前厂里发放的抚恤过渡金,是按贾东旭三级钳工的工资标准计算的,而秦淮茹转正后,拿的是一级工的基础工资,仅有28块5毛。这直接腰斩的收入,如同给刚刚燃起希望的贾家泼了一盆冷水。

每月工资发下来,秦淮茹咬着牙,首先就要抽出三块钱“养老钱”交给贾张氏。贾张氏将这钱攥得紧紧的,仿佛是天经地义,从不过问儿媳在厂里的艰难。剩下的二十五块五毛,要应付五口人一个月所有的开销。

平均下来,每人每月仅仅是刚越过当时城里人均五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一点点。

最大的窟窿出在正在疯长的棒梗身上。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棒梗的饭量眼见着越来越大,普通的窝头糊糊根本填不饱他的肚子,眼睛里时常冒着饿狼般的绿光。

家里的粮食定量就那么点,细粮票早已换成了粗粮,依然入不敷出。秦淮茹不得不时常在车间里,厚着脸皮,用可怜巴巴的眼神和低声下气的语气,向相熟的工友求助,用微薄的零钱或者帮人洗衣服做点零活,换几张富余的粮票或一点吃食。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调剂”,成了维系贾家不至于断顿的重要补充。

易中海和傻柱的接济,从“雪中送炭”变成了“例行公事”。易中海依旧每月送来几斤棒子面,嘴上说着鼓励的话,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对秦淮茹“不争气”的隐晦失望。

傻柱则实在得多,食堂的剩菜、偶尔带回来的几个馒头、乃至隔三差五从嘴里省下的一点肉菜,都成了棒梗和小当眼中难得的美味。

没有这些接济,贾家的日子立刻就会跌到贫困线以下,难以为继。秦淮茹在工厂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迅速憔悴下去,眼中的光彩被麻木与疲惫取代,只有在看到孩子吃到东西时,才偶尔闪过一丝微弱的光亮。

与贾家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家迎来了又一桩喜事。林贤工作转正后,满足了申请单位分配住房的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和排队,这天,他终于拿到了新房钥匙!房子离南锣鼓巷不算太远,在一个规模不小的职工院里,虽然只是一间三十平米的单间带个小厨房的筒子楼,但这意味着林贤真正在城里立住了脚,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林贤兴奋不已,第一时间跑回家告诉了母亲和哥哥。程秀英喜极而泣,拉着小儿子的手反复摩挲,喃喃道:“好,好,我儿有出息了,有自个儿的窝了……”林墨也由衷地为弟弟高兴,这意味着这个家更加稳固,弟弟的未来真正打开了局面。

林贤计划着,要用自己攒下的积蓄去买一辆二手的自行车,这样上下班和时不时回南锣鼓巷看望母亲都方便许多。他拉着哥哥林墨商量:“哥,房子小,咋布置才能又住得舒服,又不显得挤?你见识多,手又巧,帮我设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