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广交会开幕在即。龙成家具厂参加春季广交会的展品——那套凝聚了陈枋安和林墨等人心血的现代风格家具,已经打包完毕,即将启程运往南国。出发前一晚,陈枋安特意叫上林墨,在厂外小饭馆找了个僻静角落,点了两个硬菜,一瓶“二锅头”。
“小林,来!咱爷俩喝一杯!”陈枋安亲自给林墨满上,脸上带着兴奋与压力交织的神情,“东西都准备好了,明天我就带着它们南下了!这次广交会,厂里聂厂长都盯着呢,担子不轻啊!”
林墨端起酒杯:“陈师傅,您亲自带队,东西又做得扎实,肯定能行!预祝您旗开得胜,为国家多创外汇!”
“哈哈,借你吉言!”陈枋安一饮而尽,抹了抹嘴,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可我这心里,还是有点没底。洋人的眼光刁,好东西见得多了。咱们这套家具,好是好,可怎么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腰包?光摆在那儿,怕是还不够。”
林墨放下酒杯,斟酌着词句,将后世一些经过“本土化”处理、符合时代背景的营销策略,用陈枋安能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陈师傅,我觉得咱们这套家具,特别是那把沙发椅,有几个‘点’可以着重‘讲’给外商听。”
首先是坐出来的舒服,“别光摆着,得让人‘坐’!在咱们展位最显眼的地方,就把那些沙发椅摆出来,旁边放个醒目的牌子,写‘舒适体验区’。请路过的外商,甭管他是哪国人,都坐下来试试。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咱们这靠背弧度托着腰有多得劲,那藤编底儿坐着有多透气不闷汗!坐过都说好,比咱们说一百句都管用!”
然后是看得到的机巧,“准备个小展板或者小模型,专门展示咱们那些‘看不见的功夫’。比如,把这沙发椅靠背的弧度曲线图、人体脊柱支撑点的位置标出来;把内嵌轨道和滚珠的小模型剖开展示;甚至可以把一小块藤编承托层拆下来,让人看看这编织的密度和韧性。让外商明白,这舒服不是靠塞棉花堆出来的,是咱们靠脑子琢磨、靠手上真功夫做出来的‘巧’!”
再者是异域的新鲜感,“洋人喜欢新奇,但也认老东西。咱们可以强调,虽然样子是新派,但骨子里用的是咱们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手艺——榫卯!不用一根铁钉,照样结实百年!这既新奇又可靠,还能讲出文化故事。”
最后是能带走的说明,“准备点印着漂亮图片和简单说明的小册子。图片要拍好,把那木纹的质感、流畅的线条、精巧的细节都拍出来。说明不用多,就写清楚家具的特点、尺寸、用的什么好木头、还有最重要的——咱们龙成厂的招牌!让外商带回去看,也能想起咱们的好东西。”
陈枋安听着林墨一条条讲下来,眼睛越瞪越大,端着酒杯的手都忘了放下。这些点子,他闻所未闻!让洋人坐上去试?把里面的“机关”拆开给人看?讲故事?印小画册?这...这完全颠覆了他过去认为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
“妙!太妙了!”陈枋安猛地一拍桌子,把邻桌都吓了一跳,他浑然不觉,激动地抓住林墨的手,“小林!你真是七窍玲珑!这些点子...听着就新鲜!有道理!太有道理了!光摆着哪行?得让人知道好在哪里!得让他们亲身体验!还得让他们带点念想回去!对对对!我记下来!我这就记下来!”
他手忙脚乱地翻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和铅笔,借着昏暗的灯光,把林墨说的要点飞快地记录下来,嘴里还念念有词:“体验区...拆开看...讲故事...小册子...好!好!小林,你这可是帮了大忙了!等我从广交会回来,给你带南边的好东西!”
这顿饯行酒,喝得陈枋安心潮澎湃,信心倍增。他带着林墨的“锦囊妙计”和满腔斗志,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陈枋安走后,林墨的生活节奏依旧紧张而规律。白天在厂里,他继续在赵山河的严厉指导下,啃着五级工那块“大木作”的硬骨头,拆解斗拱模型,练习大型榫卯结构,研究古建图纸。晚上则雷打不动地去夜校上课,在俄语、数理化、政治经济的课程里埋头苦读。牡丹牌收音机成了他每晚回家后都会听一会里面播报的新闻,尤其是关于各地春耕生产和天气形势的消息,他听得格外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