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怀柔”之策,远比刀剑更有力量。
他要让他们从心底里认为,背叛沙皇,归顺大清,是他们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当暖阁内的气氛在感恩与温情中达到顶点时,康熙端起手边的盖碗,轻轻呷了一口茶。
他放下茶碗时,发出了一声清脆的轻响,这声音不大,却像一道无形的命令,让所有嘈杂瞬间平息。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皇帝身上。
他们看到,康熙脸上的笑容已经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帝王特有的、不怒自威的严肃。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朕待你们如此,”康熙缓缓开口,声音比刚才低沉了许多,却更具穿透力,“不仅仅是因为朕有好生之德,怜悯你们远道而来,无依无靠。更是因为,朕视你们为大清的子民。子民有难,君父理当庇护。但同样的,国家有事,子民也应尽忠效力。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罗森等人心中一凛,立刻齐声应道:“皇上所言极是!奴才等万死不辞!”
康熙点了点头,锐利的目光扫过他们:“很好。你们应该知道,彭春将军已经奉朕的旨意,率领大军开赴雅克萨。你们的同胞中,也有六人随军出征了。你们可知,朕为何要发动这场征讨?”
这个问题,让罗森等人陷入了沉默。
他们当然知道,因为他们曾经就是雅克萨城中的一员。
他们知道那些盘踞在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同胞是如何骚扰边境、抢掠索伦、达斡尔等部族的。
康熙没有等他们回答,自顾自地继续说道:“朕给你们的沙皇,写了一封国书。”
他一边说,一边从身旁的案几上拿起一卷用明黄色丝绸包裹的卷轴。
当这卷国书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他们隐约感觉到,今天这场看似温馨的家常闲聊,真正的主题才刚刚揭晓。
“朕在这封信里,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康熙的眼神变得异常凌厉,他缓缓展开国书,仿佛不是在宣读一封信,而是在展示一柄即将出鞘的利剑。他的声音在温暖而安静的暖阁中回响,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雷霆万钧的力量。
“朕告诉他:‘大清国皇帝敕谕俄罗斯察汗:向者,尔国居于尔处,未曾侵扰我界,边民咸宁。’朕先讲过去,我们两国,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这是以礼相待。”
“但后来呢?”康熙的语调陡然升高,带着一丝冷峻的质问,“‘后尔罗刹入侵我境,骚扰地方,抢掠百姓妇孺,滋事不止。’这说的就是你们过去的所作所为!”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在罗森等人的心上。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脸上火辣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