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康熙皇帝坚决要求沙皇将根特木耳交还给大清,以彰显大清的主权和威严。
第二条内容则是从即日起,沙皇必须停止对大清的挑衅行为。
长期以来,沙皇的一些举动让大清感到不安和不满,这种挑衅行为不仅破坏了两国之间的和平,也对双方的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康熙皇帝希望通过这一要求,能够让沙皇认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并停止一切可能引发冲突的行为。
在与孟格德的会面中,阿尔申斯基当着他的面做出了这样的保证:如果沙皇批准遣返根特木耳,那么他将立即把根特木耳送回大清;同时,他还表示已经命令雅克萨的头目切尔尼科夫斯基,从今以后不得再肆意妄为。
然而,尽管阿尔申斯基做出了这样的承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俄国并没有真正履行康熙皇帝的要求。
孟格德多次前往尼布楚,要求俄国按照康熙的两条内容行事,但俄国却一直拒不答复。
康熙十四年,沙皇派出了以尼古拉为首的一个庞大使团,共计百余人,前来中国进行访问。
清廷方面则派遣理藩院尚书阿穆瑚琅前往索伦,与俄国使团相会。
双方在会谈中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交流。
通过这次会谈,以及对沙皇态度的观察,阿穆瑚琅发现俄国完全是在欺骗大清。
他们表面上声称要进行和谈,但实际上却毫无诚意,不可相信。
此时的大清,正值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议政王们纷纷被派往南方前线,参与这场激烈的战争。
然而,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康熙皇帝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力排众议,毅然命令俄国使臣尼古拉前来京城进行会谈。
时光荏苒,康熙十五年五月,尼古拉率领着一支一百多人的庞大使团终于抵达了京城。
尼古拉带着一份国书,呈交给康熙。
这份国书内容详尽,共有十二个条款。
其中,第一条便是允许两国互市,通路完全开放,不得设置关卡。
第二条则规定每年将四万两银子,以及价值几十万两的生丝熟丝或贵重的宝石等珍物,运往俄国。
此外,国书还指定了来往方便的海河陆路通商路线,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于被俘获的俄方人员,国书要求清朝释放他们,如果不能归还,也请准许俄方赎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份国书内容丰富,但朝廷中却依旧没有懂得俄文的人。
面对这一情况,官员们对这份国书感到束手无策,最终只能将其置之不理。
康熙皇帝深知与沙俄的交涉至关重要,他特别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沙俄不得在边界侵扰,二是引渡逃犯根特木耳。然而,当康熙向尼古拉提及这些问题时,尼古拉却只是无奈地摊开双手,表示自己并不知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