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所写的咨文中,康熙明确要求俄国停止对大清的侵略行为,并将叛逃的根特木耳等人送还大清。
然而,沙俄对于康熙的要求置若罔闻,继续纵容这些叛匪在大清的土地上胡作非为。
康熙不仅如此说道:“倘若贵国有所言辞需要告知我国,尽可派遣使臣前来与朕当面详谈。”
于是,索伦总管孟格德便奉命行事,先后两次派遣其属下沙兰,携带着康熙写给尼布楚总管阿尔申斯基的正式咨文,踏上了前往尼布楚的征程。
然而,这两次的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便到了康熙九年四月。
就在这个时候,阿尔申斯基终于有所行动,他派出了以米格万诺夫为首的十人使团,长途跋涉来到了北京。
根据沙皇的谕旨,阿尔申斯基在给米格万诺夫的训令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要求清朝皇帝向沙皇称臣纳贡,并允许双方自由通商。
然而,当时的清朝朝廷中,并没有精通俄语的人才,这无疑给沟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按照朝廷对待外藩的一贯规定,理藩院还是以礼相待,给予了这帮俄国人相当优厚的待遇。
不仅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美酒佳肴、美味的肉食,还特意安排专人带领他们游览京城的名胜古迹,让他们领略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存在障碍,理藩院为了表示友好,还特意送上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希望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让这帮俄国人产生这样的错觉,即大清对他们心存畏惧。
于是,米格万诺夫心生一计,他决定拿出一份文件,将其呈交给大清朝廷。
这份文件中写道:
“众多国家的国君和国王,已经率领他们的臣民归附于我伟大的君主——沙皇陛下的至高统治之下。
就连博格德汗(指清朝皇帝)也恳切地请求我伟大的君主,沙皇陛下赐予他恩泽,使他能够归附于我沙皇陛下的最高统治之下,并且永远不变,向我大君主纳贡称臣。
此外,还允许我大君主,沙皇陛下的臣民与彼国(指清朝)的臣民在双方的境内自由通商。”
大清朝廷收到这份文件后,由于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竟然误以为这是一份表达友好意愿的文件。
正因如此,康熙皇帝才会写下一封《致沙皇国书》。
在这封国书中,康熙皇帝或许表达了对俄国人的善意,或者对双方关系的一些看法。
随后,索伦总管孟格德受命携带康熙帝的《致沙皇国书》,与米格万诺夫使团一同前往尼布楚。
康熙皇帝明确地向沙皇提出,如果沙皇希望能够永远与大清保持和好、和平的关系,那么就必须履行以下两条重要的内容。
第一条内容是归还大清的叛国者根特木耳。
根特木耳作为一个背叛大清的人,他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大清的利益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