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姚启圣为收复台湾所付出的一切,施琅的心情愈发沉重。
从组建水师、到建造战船、收复金门、澎湖,再到最终收复台湾,每一步都离不开姚启圣的殚精竭虑和废寝忘食。
为了筹集军饷,姚启圣不惜变卖小妾陪嫁的金银首饰,甚至连儿子的百日喜金都拿出来充作军费。
而给将士们准备的赏银,也是他从浙江的税粮中硬生生抠出来的。
“皇上……皇上待你不公啊……”施琅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深深的怨念和无奈。
他无法理解为何如此大的功劳,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奖赏。
施琅的老泪纵横,他的哭泣声在空旷的灵堂中回荡,仿佛是对这世间不公的控诉。
总督府的管家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走到施琅面前,轻声说道:“侯爷……侯爷节哀啊……总督大人虽然已经仙逝,但台湾已经成功收复,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
施琅听到管家的话,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不断地从眼眶中涌出,他抽泣着说道:“姚督待我施琅可谓是掏心掏肺,然而我却……我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管家看着施琅如此悲痛,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阵酸楚。
他默默地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施琅,说道:“侯爷……这封信,总督大人已经写了好几天了……”
施琅接过信,疑惑地问道:“这是写给我的?”
管家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侯爷,您带回去看吧。”
众人见状,纷纷上前劝解施琅,让他不要过于自责和伤心。
在众人的劝说下,施琅才缓缓地站起身来,向总督府外走去。
回到驿馆后,施琅的心情依旧无法平复,他感到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他叫人拿来一壶酒,坐在桌前,一边喝酒,一边打开了姚启圣写给他的信。
姚启圣的书信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施琅从头至尾,都是流着眼泪读完的。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打着施琅的内心,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对姚启圣的误解是多么的不应该。
靖海侯施公麾下:
见信如晤。
提督平台大功告成,郑氏束手归降,东南数十年之扰攘,终于在将军神威之下,一朝肃清。
圣天子洪福,将军殊勋,实乃我大清开国以来未有之武功。
启圣身在福建,闻此捷报,亦不禁抚掌额手称庆,为将军贺,为朝廷贺,为天下万民贺。
然则,欣喜之余,老朽近日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中实有一大隐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此忧非为战事之反复,乃为战后之国策。
近日闻京中朝堂之上,竟有“弃台”之议。
有大臣以为台湾孤悬海外,乃“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欲迁其民,弃其地,复设界禁。
此议一出,启圣闻之,心胆俱裂。
数十年之经营,无数将士之浴血,数百万金银之耗费,岂能因庙堂诸公一言而付诸东流?
故今日修书一封,与将军剖心沥胆,详陈利害。
我与将军虽在治军方略上偶有争执,然皆为国事,从未有私。
今日此事,关乎国家东南沿海百年之安危,关乎圣上统一寰宇之大业,启圣恳请将军与我同心同德,共挽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