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如何劝说,吴三桂似乎已经下定决心,不为所动,始终保持沉默。
大明朝依赖吴三桂,坚守辽东,顽强地抵御着皇太极清军的入侵。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
四月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了宣化和宣府。
此时,农民起义军距离北京城仅两三百公里之遥。
崇祯皇帝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但却无计可施,最终只能放弃关外的宁远城。
他紧急召集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四位将领入京勤王。
这四人皆获封\"伯\"爵,吴三桂则被封为\"平西伯\"。
不过,这四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且距离京城的远近各异。
话说那山东总兵刘泽清,压根儿就不愿前往北京与农民军正面交锋。
于是乎,他心生一计,给崇祯帝呈上一封奏书,谎称自己在上马时不慎摔伤,无法赴京参战。
更甚之,他还声称手下数万名士兵因失去将领指挥,亦无法成行。
而吴三桂则远在北京之外,尤其身在辽东,难以迅速驰援。
王永吉在山海关内,同样鞭长莫及。
唯有蓟镇总兵唐通,距北京最近,他带领八千名士兵入京勤王。
崇祯皇帝得知唐通到来,欣喜若狂,立即册封唐通为定西伯,并命其镇守居庸关。
然而,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李自成的大军刚抵达居庸关,唐通便毫不犹豫地开关投降,恭迎闯王入关。
李自成的军队顺利进入居庸关后,北京城顿时陷入危急之中。
此时,吴三桂已在宁远坚守多年,终于获得崇祯皇帝准许,放弃宁远,赶来京城救援。
公元1644年4月12日,明朝末年,天下大乱。
此时,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收到了来自京城的紧急命令:崇祯帝命其入京勤王!
吴三桂深知事态严重,立刻采取行动。
4月16日,他下令把关外所有的明军和百姓集中起来,准备一同撤离。
经过数日紧张筹备,终于在4月22日,吴三桂率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成功抵达了山海关。
然而,就在同一天,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占了北京昌平,进而将整个北京城团团围住。
这个消息让吴三桂陷入了困境,他无法确定北京城内的真实情况,但心中对崇祯皇帝的忠诚促使他决定继续前进。
于是,吴三桂率领大军继续向北京进发。
4月26日,吴三桂的军队抵达了丰润。
在这里,他们遭遇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唐通的军队。
唐通曾是明朝将领,如今已投降李自成。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吴三桂取得了胜利,并接收了八千名投降的士兵。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前一天,即4月25日,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