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世家子弟的优势,让更多普通士子有机会脱颖而出。
所以说,在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社会发展得非常繁荣昌盛。
而到了宋朝景德二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叫做“誊录法”的方法。
这个方法呢,就是先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然后让专门的官员用红笔把试卷重新抄一遍。
这个红笔抄出来的试卷,就叫“朱卷”,而原本考生自己写的那份试卷,就被称作“墨卷”。
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是担心阅卷的官员认出考生的笔迹来。
而且,抄完之后,还会有专人去检查有没有错误或者作弊行为。
这样一来,抄卷的人不知道这份试卷是谁的,阅卷的人也不知道。
只有当所有环节都确定这份试卷没有问题后,才会反过来去找考生的名字,看看谁被录取为进士。
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最终那些被选中的考生,再经过批次号核对完姓名之后,他们的试卷就会被送到朝廷,被赐予进士及第的荣誉。
事实上,在科举考试的阅卷环节中,主考官、同考官和内监视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牵制和监督的关系。这种机制旨在确保评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避免任何一方的偏见或不当行为对考生造成不公正的影响。
康熙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语气坚定地说道:“很好,这次科举考试是朕的第三次了,务必要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来!”
魏裔介恭敬地回答道:“回禀皇上,今年共有两千四百名士子参加考试,根据目前的考卷情况来看,能够入围的已经占了十分之三。”
康熙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心中暗自思忖着:“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毕竟每次科举都是一次激烈的竞争。而且,按照这样的趋势,今年很有可能会打破清朝的进士纪录呢。如果按照十分之三计算,那岂不是有六百人之多?”
想到这里,康熙不禁感到一丝兴奋和期待。
魏裔介看到康熙的表情变化,嘴角也浮现出一抹笑意,他继续说道:“皇上,康熙三年的登科人数为二百人,而康熙六年则有所减少,仅有一百五十五人。然而,根据目前的情况推断,康熙九年的登科人数将会大大超过以往,预计六百多名贡生会增加至少几十名进士。”
康熙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喜悦之色,他深知每一次科举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机会,而这次的成绩似乎比以往更为出色。他感慨地说道:“如此甚好,希望这些新科进士们能够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好!朕不怕天下有学问的都做官,就怕有学问还不为国家出力!”康熙此时心情大好,听到有这么多人可以入围,就想着这李光地和陈梦雷二人,是否也能登科进士及第。
且说这考生考完之后,便如脱缰野马般,彻底地放飞自我,开始尽情享受难得的轻松时光。
这三年来,他们为了这场会试,可谓是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今,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担,好好地放松一下自己。
于是乎,他们一行人在京城中四处游荡,尽情领略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风情。
而在这群人中,李光地和陈梦雷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