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年中,就认识了这两位士子。
由于二人的学问,以及思想,受到了康熙的高度认可。
且二人的品行也是不错。他很期待这二人,是否能中进士。
陈梦雷和李光地都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但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贿赂考官。
因此,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参加科举。
然而,就在阅卷官们忙碌的时候,一场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有一些人想要利用科举这个机会谋取私利,他们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让自己支持的考生中榜。
这些人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损害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但是,康熙皇帝对此一无所知。他仍然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科举结果的公布,相信着这次科举将会选出真正的人才。
康熙九年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在皇宫内殿召见了主考官魏裔介、副考官蒋鼎慈、王清、田逢吉四人。
“诸位爱卿,朕知道你们最近一个月都非常忙碌,朕也看到你们几位都变得消瘦了不少!辛苦了!”康熙皇帝一脸关切地对他们说。
魏裔介赶忙拱手行礼道:“多谢皇上的厚爱和关心!臣等为朝廷开科取士,虽辛苦,但也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所以不觉得累。”
康熙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不知今年学子们的答卷情况如何?大概有多少人能够进入殿试呢?”
魏裔介回答道:“启禀皇上,目前誊卷工作已经完成了五天,阅卷再有五天就可以结束。然后我们会进行封卷、核对考生姓名等程序,预计在二月二十八日,可以确定入围殿试的名单。经过复核后,三月初四日便可以举行传胪大典。”
康熙皇帝听后,微微点头表示满意,并嘱咐他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份答卷,确保公正公平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他还强调了科举制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考试,能够选拔出更多有才华、有品德的官员,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魏裔介说完后,现场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思考他话中的含义。
他并没有直接提及学子们的考试情况和人数,而是详细地讲述了考试的流程,如誊卷已经完成等细节。
这种做法让人感到疑惑,但也显示出他对这次考试的重视和严谨态度。
事实上,清朝的科举制度沿用了唐宋明时期的糊名誊录之法。
这个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
当时,录取的进士多为世家子弟,而普通学子尽管参加了科举,但因未向世家送礼或遭其打压,常无缘中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人提出了糊名法,即把考卷上的姓名遮盖起来,以防止考官认出考生身份并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