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提问声此起彼伏,来自《科技日报》的记者率先起身:“曲总您好,星途EdA与星象指令集的技术优势已很清晰,但龙科院作为深度合作方,能否分享下实际应用案例?”
曲峰侧身示意,一名老者缓缓走上舞台,手中握着一份打印整齐的项目报告。
这是龙科院一个使用星途EdA工具团队的负责人,沈院士不准备上台,他就顶上来了。
“我是陈光亮,来自龙科院,这问题我来回答。”他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台下众人,“龙科院使用星途EdA工具超过一年,已经完成18款关键芯片设计,分别是用于航天器的抗辐射存储芯片、工业控制领域的低功耗cU,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芯片……”
他抬手将报告投影到背景板上,屏幕上立即弹出芯片测试数据:“以抗辐射存储芯片为例,采用星象指令集模块化设计,研发周期从传统的18个月缩短至7个月;
流片良率达到92%,远超行业平均的85%;在-50c至125c的极端环境下,数据存取稳定性比进口芯片提升17%……”
随着各种数据爆出,台下瞬间安静,不少人俯身记录数据,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陈光亮顿了顿,抬手翻到报告下一页,屏幕上出现航天器在轨测试的实拍画面:“这款芯片已搭载龙国最新科研卫星进入低轨,连续三个月无故障运行,成功完成12次关键数据传输任务。
这不仅验证了星途EdA的设计可靠性,更证明星象指令集在极端场景下的适配能力。”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金发碧眼的国外记者起身,举着录音笔,语气带着几分尖锐:“曲总,星途EdA和星象指令集虽在国内有应用案例,但国际市场对新架构的接受度一直很低。
贵司是否有应对海外专利诉讼、打破生态壁垒的具体策略?毕竟新思科技、楷登电子等巨头已垄断EdA市场数十年,他们不会轻易让出份额。”
曲峰神色未变,抬手示意技术团队调出专利布局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专利节点以不同颜色标注,覆盖欧美、日韩等核心市场。
“这位记者的问题很关键。星途EdA与星象指令集已申请全球专利超500项,其中核心专利涵盖‘模块化架构’、‘动态指令调度’等12项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专利护城河;
星途EdA工具和星象指令集虽然是星源探索独立开发,但我们也不能确认,开发过程中是否会无意识的应用其他公司的专利。
不过,我们分析过市面流行的EdA工具,大多数都在我们的专利覆盖范围。若是有公司认为我们侵权,可以来我司商讨专利的交叉授权!”
他的意思很明显,星途EdA工具和星象指令集有可能侵犯了其他公司的专利,但其他公司的EdA也侵犯了星源探索的专利。
若是双方友好协商,那就交叉授权,若是对方打官司,那星源探索也必定会以牙还牙。
毕竟,星途EdA工具与星象指令集只是刚刚起步,即便侵权,问题也不会太大,但那些大公司若是侵权,足以让他们赔的伤筋动骨。
随后,《深市科技报》的记者举手提问,“曲总,星源探索既然在一年前就开发出了星途EdA工具和星象指令集,那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是否研发出了高端芯片,这些芯片以后会应用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