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古董光刻机 施压(1 / 2)

楚千澜闻言,步伐一顿。

沈院士带技术团队视察,显然是想深入了解深蓝半导体的产线实力,甚至可能涉及后续技术合作的意向,这对深蓝半导体来说并非坏事。

他语气笃定,“那天我有时间,你让团队提前准备好试生产的核心数据,尤其是电源管理芯片的良率测试报告,不用刻意隐瞒细节,但涉及女娲系统的操作环节要做好保密,只展示设备常规运行流程即可。”

王世杰连忙应道:“明白!我这就安排人整理数据,再跟沈院士团队对接视察流程,确保当天不会出纰漏。

对了楚总,我们前段时间从扶桑国购买了一台250n制程的光刻机,最近几天会运到国内。

待到确认芯片产线进入正式生产,张光北团队将开动光刻机拆解实验!”

250纳米制程光刻机,属于90年代末的先进产品。时至今日,在国际上已经有些落后。

也正是因此,国外对这种光刻机限制并不严格,王世杰可以轻松买下来运回国内。

楚千澜握着手机,陷入沉思。

250n光刻机虽已落后于主流制程,但对刚起步的拆解研究来说,恰好是绝佳的“练手工具”。

既能避开先进设备的技术封锁,又能让团队熟悉光刻机的核心结构,为后续拆解更先进设备积累经验。

而且,等到研究透彻后,这台光刻机还能卖给国内的厂商。

毕竟这种制程的设备,在国内还是有一定市场价值的。

“嗯!”楚千澜应了一声,“按照上次拆解离子注入机的流程,做好详细规划。每一步拆解、零件扫描、参数记录都要同步上传女娲系统。”

王世杰在电话那头重重点头:“放心,楚总!张北光团队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拆解方案,从光学系统到精密工作台,每个模块的拆解顺序、检测方法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挂断电话,楚千澜返回寝室,开始制作论文答辩时用的ppt。

他的论文题目并不困难,对拥有科技图书馆的他来说,做起来更是轻而易举。

在答辩过程中,虽然有几位教授提出棘手的问题,但都被他轻松应对,最终获得优秀评价。

也许是知道楚千澜要论文答辩,最近几天,公司没有人再找他。

然而到了周五,他刚抵达办公室,马元龙就跟了过来。

“楚总,繁星平板在欧洲的售后出现问题!柏林消费者协会刚发布声明,收到27起电池鼓包投诉,还有用户反映低温环境下屏幕触控延迟,当地几家科技媒体已经开始跟进报道。”马元龙的语气里,带着罕见的焦灼。

楚千澜打开电脑的手猛地一顿,“低温触控是屏幕排线的接触电阻问题,还是系统算法适配不足?电池鼓包的电芯批次查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