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青石学堂的木门就被轻轻推开了。赵南背着个竹筐,手里攥着把小锄头,刚从镇外的山坡上回来,竹筐里装着半筐带着露水的野草——有毛茸茸的蒲公英,有贴地生长的车前草,还有开着淡紫色小花的紫花地丁。他刚走到院子里,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正是铁蛋。
“赵先生!您早啊!”铁蛋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打,头发用根红绳简单束着,脸上还带着点没睡醒的迷糊,手里却提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俺娘让俺给您带的红薯,刚蒸好的,还热乎着呢!”
赵南笑着接过布袋子,触手果然温热,还能闻到淡淡的红薯香:“替我谢谢你娘,你也没吃早饭吧?等会儿咱们一起吃。”
“好嘞!”铁蛋眼睛一亮,凑到竹筐边,指着里面的野草好奇地问,“赵先生,您采这些草干啥呀?看着跟地里的杂草没啥不一样。”
“这可不是普通的杂草,是能治病的草药。”赵南蹲下身,从竹筐里拿出一株蒲公英,指着它白色的绒球和锯齿状的叶子,“你看,这叫蒲公英,它的根和叶子都能入药,要是谁嗓子疼、身上长了疮,用它煮水喝或者捣烂了敷在患处,都能好得快。”
铁蛋凑近了些,小心翼翼地碰了碰蒲公英的绒球,绒毛沾在他的指尖,引得他咯咯直笑:“这么神奇?俺以前在山里见过好多,还以为就是用来吹着玩的呢!”
正说着,学堂的孩子们陆陆续续来了。二丫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拿着个布偶;小石头背着个旧书包,里面装着昨天赵南教他折的纸船;还有几个半大的孩子,也都早早地到了,看见赵南和铁蛋在院子里说话,都围了过来。
“赵先生,您又带好东西回来了?”二丫眨着大眼睛,好奇地盯着竹筐里的草药。
赵南点点头,把竹筐里的草药一一拿出来,摆在石桌上,给孩子们一一讲解:“这是车前草,叶子像小扇子,长在路边或者河边,要是谁拉肚子、小便疼,用它煮水喝就管用;这是紫花地丁,开着紫花,能治毒虫咬伤,要是你们在山里被蝎子、蜈蚣咬了,找它就对了……”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蹲在石桌旁,用手指轻轻摸着草药的叶子;有的拿出纸笔,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努力把草药的样子画下来;铁蛋更是主动当起了“小助手”,帮赵南把草药分好类,还提醒其他孩子别把草药碰坏了。
周先生提着个布包从外面进来,看到院子里热闹的景象,忍不住笑了。以前孩子们上学,总是磨磨蹭蹭,有的还得家长催着才来,可自从赵南来了,孩子们每天都早早地到学堂,连最调皮的铁蛋,都成了第一个来的。他走过去,对赵南说:“赵先生,您这法子真管用,孩子们现在对这些草药比对经义还上心。”
“其实经义里的道理,也能跟这些草药联系起来。”赵南拿起一株车前草,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车前草,不管是在路边被人踩,还是在河边被水冲,都能好好地长着,这就像《论语》里说的‘君子不器’,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能坚守自己的本心,发挥自己的作用。”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石头小声说:“赵先生,俺明白了,就像俺爹说的,不管日子多苦,都要好好干活,好好做人。”
“对,就是这个道理。”赵南赞许地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读书不是为了背会几句话,是为了明白里面的道理,然后用到生活里去。”
吃过早饭,赵南没有像往常一样让孩子们读经,而是带着他们去了镇外的小树林。春天的小树林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发了芽,桃树开了花,地上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尖儿,还有各种小昆虫在草丛里、树枝上活动。
“今天咱们不读书,就来观察这些小虫子。”赵南指着一棵柳树上的蚂蚁,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些蚂蚁在干什么?”
孩子们纷纷凑过去,蹲在地上仔细观察。铁蛋最先发现:“它们在搬东西!你看,那个蚂蚁搬着一块比它还大的面包屑!”
“没错,它们在储存食物。”赵南蹲下身,指着蚂蚁群说,“你们仔细看,这些蚂蚁分工可明确了。有的蚂蚁负责找食物,叫‘侦察蚁’;找到食物后,它们会回去叫其他蚂蚁来搬,这些搬食物的叫‘工蚁’;还有的蚂蚁负责保护蚁巢,叫‘兵蚁’。它们一起干活,互相帮助,才能把食物搬回巢里。”
二丫好奇地问:“赵先生,蚂蚁这么小,它们怎么知道哪里有食物呢?会不会迷路啊?”
“这个问题问得好。”赵南从口袋里拿出一小撮盐,撒在蚂蚁经过的路上,“你们看,蚂蚁会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叫‘信息素’,其他蚂蚁就能跟着气味找到食物,也能跟着气味回家,所以它们很少会迷路。不过要是气味被破坏了,它们就会有点慌,得重新找路。”
孩子们盯着撒了盐的地方,果然看到原本整齐的蚂蚁队伍乱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有几只蚂蚁试探着走出了新的路线,其他蚂蚁也跟着走了起来。铁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说:“这些小蚂蚁真聪明!比俺还会找路呢!”
赵南笑了笑,又指着树枝上的一只瓢虫说:“你们再看那只瓢虫,它身上有七个斑点,叫‘七星瓢虫’,它是益虫,专门吃庄稼上的蚜虫,能保护庄稼不被蚜虫破坏。而有的瓢虫,比如身上有二十八个斑点的,叫‘二十八星瓢虫’,就是害虫,会吃庄稼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