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77章 跋扈鸩君梁冀恶,清河失位汉祚摇

第77章 跋扈鸩君梁冀恶,清河失位汉祚摇(1 / 2)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纪四十五)

公元146年夏季,四月庚辰日这天,朝廷下令各郡国推荐通晓经学的人才到太学学习,同时规定,自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派遣子弟入学。等学习期满通过考核后,再根据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此外,秩俸千石、六百石的官员,四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的属官,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郎官,以及四姓小侯(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中已能通晓经学者,均须遵循各自家传经学流派,成绩优异者可上报姓名,按次序予以奖励和晋升。自此太学生人数激增,达到了三万多人。

五月,朝廷下诏改封乐安王刘鸿为渤海王。

这时,海水泛滥成灾,淹没了民居。

六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质帝小时候特别聪明,有次朝会时盯着梁冀说“这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了就特别记恨他。闰六月甲申这天,梁冀让亲信在煮饼里下毒给质帝吃。质帝中毒后肚子疼得不行,就赶紧召太尉李固过来。李固到了就问怎么回事,此时的质帝还能说话,说“吃了煮饼,现在肚子胀痛的厉害,喝点水可能还能活”。结果梁冀在旁边说“喝了水会吐,不能喝”,话刚说完质帝就断气了。李固看到质帝死了,就趴在尸体上哭,还说要追查给质帝看病的医生,梁冀怕下毒的事情暴露,就特别讨厌李固。

后来在商量立谁当新皇帝时,李固就跟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说:“国家这几年太不顺了,三年死了三个皇帝。选新君是大事,太后和将军肯定想过,但我们还是得说说。以前立皇帝都得问问公卿的意见,绝对要符合天意民心。《传》里说‘把天下给别人容易,给天下找个好君主难’。以前昌邑王当皇帝后越来越昏庸,霍光后悔得不行,要不是他和田延年给力,汉朝就完了。立皇帝这事儿太重要了,您可得上心啊!立君主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国家兴衰就看这一步了。”

梁冀收到信后,就把三公、中二千石官员和列侯都叫来开会。李固、胡广、赵戒还有大鸿胪杜乔都觉得清河王刘蒜人品好,血统也最尊贵,应该立他为帝,好多大臣也支持他们的想法。但中常侍曹腾以前拜见刘蒜时没受到待见,所以宦官们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原来的平原王刘翼被贬回河间时,他爹请求把蠡吾县封给他,顺帝同意了。刘翼死后,儿子刘志继位,梁太后想把妹妹嫁给刘志,当时刘志正进京住在夏门亭。刚好遇到质帝死了,梁冀就想立刘志为帝。可大臣们意见不一样,梁冀对此是又气又没办法强行决定。于是曹腾他们就连夜找梁冀说:“将军您家世代显贵,掌管朝政,门下宾客难免有犯错的。清河王太严厉了,他要是当了皇帝,将军您怕是要倒霉喽!不如立蠡吾侯为帝,能保您长久富贵。”梁冀觉得他说得对。

第二天再开会时,梁冀态度特别凶,说话也狠,除了李固和杜乔,胡广、赵戒他们之外,所有人都感到害怕,就赶紧说“都听将军的”。随后,梁冀直接就宣布散会了。李固还想争取一下,就又写信劝梁冀,梁冀却是更生气了。丁亥日这天,梁冀让太后先把李固的官给免了。戊子日这天,朝廷就任命胡广为太尉,赵戒为司徒,让他们和梁冀一起掌管尚书的事,还任命袁汤当司空。庚寅日这天,梁冀就拿着符节,用诸侯王规格的青盖车把刘志接到了南宫,当天就让他当了皇帝,刘志当时才15岁,梁太后则是继续垂帘听政。

公元146年秋季,七月乙卯日,朝廷将孝质帝安葬于静陵。

这时,大将军梁冀的属官朱穆上书劝谏梁冀说:“明年是丁亥年,到时候刑德之气会在乾位相遇,这是《易经》里‘龙战于野’的卦象,意味着阳气要变盛,阴气会衰落。将军您得专心处理国家大事,别老想着私人利益,多提拔那些有才能的人,远离那些奸邪小人。给皇帝找个谨慎忠厚、懂礼仪的老师,您跟老师一起进宫给皇帝讲课,学习圣贤的做法。这样就像背靠南山、坐在平原上一样安稳,谁也动摇不了您的地位了!现在议郎和大夫这些职位,本该选儒学修养高、品行好的人,可好多都不是合适的人;九卿里也有不称职的,将军您得好好考察一下!”朱穆还推荐了种暠、栾巴等人,但梁冀根本没听他的。朱穆是朱晖的孙子。

九月戊戌那天,朝廷就下诏追尊河间孝王刘开为孝穆皇,他的夫人赵氏为孝穆后,给他们立的庙号是清庙,陵墓叫乐成陵;还追尊蠡吾先侯刘翼为孝崇皇,庙号烈庙,陵墓是博陵。这些陵墓都设置了令、丞等官员,还派司徒拿着符节,捧着策书和玺绶,用牛、羊、猪三牲做祭品去祭祀。

冬天十月,皇帝的生母匽氏被尊为博园贵人。滕抚性格刚正不阿,从不巴结权贵,所以被宦官们记恨。他讨伐叛贼立了功,按说该封赏,但太尉胡广却是顺着宦官的意思,上奏请求罢免他,滕抚最后在家中去世了。

汉桓帝建和元年

公元147年春季,正月辛亥朔日,发生了日食。戊午日这天,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三月,有龙出现在了谯县。

夏季四月,京师发生了地震。

随后,朝廷就下诏立阜陵王刘代的兄长勃遒亭侯刘便为阜陵王。

六月,太尉胡广被罢免,光禄勋杜乔接替他做了太尉。自从李固被罢官后,朝廷内外的人都没什么士气,大臣们都怕梁冀,只有杜乔刚正不阿,一点也不屈服,所以朝廷和民间的人都很指望他。

到了秋天七月,渤海孝王刘鸿死了,他还没有儿子。梁太后就把桓帝的弟弟蠡吾侯刘悝立为了渤海王,让他继承刘鸿的祭祀。

随后,朝廷就下诏书进行封赏,因为拥立皇帝有功,给梁冀增加了一万三千户食邑,封他弟弟梁不疑为颍阳侯、梁蒙为西平侯,儿子梁胤为襄邑侯;胡广被封为了安乐侯,赵戒被封为了厨亭侯,袁汤被封为了安国侯。另外,中常侍刘广这些宦官也被封了列侯。看到这种情况,杜乔就进谏说:“古代的明君都把任用贤才、赏罚分明当做首要的事。亡国的君主,难道他们朝廷里没有忠臣和治国的典籍吗?问题是他们得到贤才却不用他们的谋略,有典籍却不按里面说的去做,听到好的建议却不信里面的道理,听了谗言也分不清对错。陛下从藩王的位置成为皇帝,天下人都归顺您,但您没有礼遇尊敬忠臣贤才,反而先封赏身边的近臣。梁氏一家和宦官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没功劳却得到了好处,分割了那些本该给功臣的土地,这种荒谬的事说都说不完!有功劳不封赏,做好事的人就会失望;奸邪的人不惩罚,做坏事的人就会肆无忌惮。这样下去,就算摆着刑具,人们也不会害怕;赏赐爵位,也起不到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哪里只是败坏朝政呢?还会导致身死国灭,所以不能不谨慎啊!”可惜!奏书交上去后,皇帝根本没当回事。

八月,皇帝下诏立梁氏为皇后。梁冀想用很丰厚的礼仪迎娶,杜乔则是按照旧的典章制度坚持不允许。梁冀还嘱咐杜乔举荐汜宫当尚书,杜乔因为汜宫有贪赃的罪就没任用。从这以后,杜乔就每天和梁冀对着干。九月,京城发生了地震,杜乔因为灾异被罢免了官职。冬天十月,朝廷任命司徒赵戒为太尉,司空袁汤为司徒,前太尉胡广为司空。

随后,宦官唐衡、左悺就一起跟桓帝说杜乔的坏话:“陛下以前即位的时候,杜乔和李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说陛下不能供奉汉朝的宗庙祭祀。”桓帝因此就怨恨上了他们。十一月的时候,清河人刘文和南郡的妖贼刘鲔勾结,胡说“清河王应该统一天下”,想一起拥立刘蒜当皇帝。事情被发现后,刘文等人就劫持了清河国相谢暠,还说:“此时应该立清河王当天子,让你当三公。”谢暠听到这就骂他们,刘文一怒之下就把谢暠给杀了。于是朝廷就下令逮捕并杀了刘文、刘鲔。接着,有关部门就弹劾刘蒜,刘蒜获罪被贬为尉氏侯,迁到了桂阳,后来自杀了。

紧接着,梁冀就趁机诬陷李固、杜乔,说他们和刘文、刘鲔等人有勾结,请求逮捕治罪;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所以就没答应。梁冀就把李固抓进了监狱;李固的门生渤海人王调戴着刑具上书,以此证明李固是被冤枉的,河内人赵承等几十人也带着刑具到宫门前申诉,看到他们这么真诚,太后就下诏书赦免了李固。等他出狱的时候,京城街上的人都高呼万岁。梁冀听说后就感到很害怕,担心李固的名望品德最终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又拿之前的事上奏。大将军长史吴佑为李固的冤枉感到痛心,于是就和梁冀争辩。梁冀正在气头上,所以就没听他的话。从事中郎马融主笔给梁冀起草奏章,马融当时在场,吴佑对马融说:“李公的罪名,是你笔下促成的,李公如果被杀,你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人!”梁冀听后就生气地起身进了内室,吴佑也直接走了。李固最终死在了监狱里,他临死前给胡广、赵戒写信说:“我受国家的厚恩,所以竭尽全力的辅佐皇帝,更是不顾生死,立志要扶持王室,让它和汉文帝、汉宣帝时一样兴盛。没想到梁氏一朝迷乱荒谬,你们又曲意顺从,把吉祥变成凶兆,把成事变成败局!汉家天下的衰微,就从这里开始了。你们身受君主的厚禄,国家颠覆却不扶持,要是把国家大事搞砸了,后世的好史官怎么会偏袒你们!如今我的生命走到头了,但在道义上已经满足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胡广、赵戒收到信后又悲痛又惭愧,都长叹流泪。

李固死了之后,梁冀就派人威胁杜乔说:“你还是早点自杀吧,这样你的妻子儿女还能保全。”但是杜乔不肯。第二天,梁冀派骑兵到他家门口打探消息,结果没听到哭声,梁冀就禀告太后逮捕他,杜乔也死在了监狱里。

紧接着,梁冀就把李固和杜乔的尸体扔在城北十字路口示众,还下令说谁敢靠近就治谁的罪。李固的学生郭亮此时还是个少年,就左手揣着奏章符节,右手拎着刑具,跑到宫门口上书请求收尸,结果没得到回应。于是他就和南阳人董班一起守在尸体旁哭,怎么赶都不走。夏门亭长骂他们说:“你们这些书呆子,还敢违抗诏书,是想找死吗?”郭亮说:“为了道义,命都不在乎,还怕威胁?”太后听说后,就把他们赦免了。

此时,杜乔以前的下属杨匡,哭着连夜赶到洛阳,戴着旧红头巾假装成亭吏,守了尸体十二天。都官从事把他抓了上报,太后也放了他。杨匡就趁机上书请求归葬两人,太后同意了。等他把杜乔灵柩送回家安葬后,就和郭亮、董班躲起来,一辈子没再做官了。

梁冀把吴佑贬到河间当相,吴佑直接就辞职回家了,后来死了。梁冀因为刘鲔叛乱的事,才想起朱穆以前提的建议,于是就提拔种暠当从事中郎,还推荐栾巴当议郎,又让朱穆做了侍御史。

这一年,南单于兜楼储去世了,伊陵尸逐就单于车儿即位。

公元148年春天,正月甲子日这天,桓帝行加冠礼。到了庚午日,就宣布大赦天下。

三月,桓帝随皇太后驾临大将军梁冀府中。

就在这时,白马羌又来侵扰广汉属国,杀害了长吏。益州刺史率领板楯蛮部族将其讨平。

夏天四月,朝廷封桓帝之弟刘顾为平原王,让他奉祀孝崇皇;尊孝崇皇夫人马氏为孝崇园贵人。

五月癸丑日,北宫掖廷中的德阳殿以及左掖门失火,桓帝移驾南宫。

六月,将清河国改为甘陵国。立安平孝王刘得之子经侯刘理为甘陵王,奉祀孝德皇。

秋天七月,京城发生大水灾。

公元149年夏天四月,发生了日食。

秋天八月,天市星区出现了彗星。

本月,京城再次发生了大水灾。

九月己卯日,发生了地震;庚寅日,又发生了地震,这次还有五处郡国发生了山体崩塌。

冬天十月,太尉赵戒被免职。随后,朝廷就任命司徒袁汤为太尉,大司农河内人张歆为司徒。

这一年,以前做过朗陵侯相的荀淑去世了。荀淑年轻的时候学问特别渊博,人品也非常好,当时的名人李固、李膺都把他当作老师。他在朗陵当官的时候,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大家都叫他“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分别叫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个个都很有名气,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为“八龙”。他们住的巷子以前叫“西豪”,颍阴县令苑康是渤海人,他觉得上古时期高阳氏有八个才子,和荀家这八个儿子很像,就把这条巷子改名叫“高阳里”。

李膺这人性格很高冷,不会随便跟人打交道,而且只认荀淑当老师,他和同郡的陈寔是好朋友。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还给他赶过车。回来之后,荀爽就特别高兴地说:“今天居然能给李君赶车,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可见他有多崇拜李膺了。陈寔出身不好,以前只是郡里西门的亭长。同郡有个叫钟皓的,因为人品特别好而出名,先后九次被官府征召去做官,要是论年龄和辈分,他都比陈寔高得多,但他却和陈寔成了朋友。钟皓在郡里当功曹的时候,突然被征召到司徒府去任职。临走的时候,太守就问他:“谁能接替你的工作?”钟皓说:“您要是非要找个合适的人,西门亭长陈寔就可以。”陈寔听说后还很纳闷,就说:“钟先生好像不太会看人,不知道为啥就看上我了!”于是太守就任命陈寔做了功曹。

那时候,中常侍山阳侯览跟太守高伦打招呼,让他给某个人安排个官职,高伦就批条子让那人当文学掾。陈寔知道这人根本没本事,就拿着文书去见高伦,还说:“这人不适合当官,但侯常侍的面子又不能不给。我建议把他安排到外署,这样就不会坏了您的名声。”高伦同意了。结果乡里人都指责陈寔乱推荐人,陈寔却是啥也不解释。后来高伦被调去当尚书,郡里的官员一直把他送到纶氏县。这时,高伦就跟大家解释说:“之前因为侯常侍的关系要安排给人安排一个官职,还是陈君偷偷把我的批文给退了回来,这才把他安排到外署的。最近听说有人因此看不起他,其实有错的人是我,陈君真是那种‘有好事就归功于上司,有过错就自己承担’的人啊!”可陈寔还是一个劲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大家知道真相后都很感慨,从此天下人都特别佩服他的品德。

后来,陈寔当上了太丘长。他在任上推行仁德的政策,喜欢追求安定的社会氛围、做事也从不瞎折腾,因此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特别安稳。周边县的百姓听说太丘治理得好,都跑来想在这儿生活,陈寔总是耐心的劝导他们,让大家都回到自己家乡好好过日子。有一回,上司下来检查工作,手下的官吏担心会有老百姓跑来告状,就请示陈寔,要不要提前拦住这些人。陈寔却说:“大家来打官司,就是为了讨个公道,要是不让他们说,那他们的冤屈去哪儿申诉呢?所以别拦着他们!”上司听说这件事后,就感慨地说:“陈寔这么办事,老百姓怎么会有冤屈呢!”说来也怪,在陈寔治理下,太丘真就没出过什么官司。后来,因为沛国相在收税的时候干了件违法的事儿,陈寔不愿同流合污,直接就辞官不干了。太丘的官吏和百姓都特别舍不得他,一直记挂着他的好。

钟皓在当时的名气和荀淑一样大,李膺就经常感叹说:“荀先生的见识和才学,没人能比得上;钟先生的品德,那是实实在在能当大家老师的。”钟皓哥哥的儿子钟瑾,他母亲是李膺的姑姑。钟瑾这人喜欢研究古代文化,为人特别谦让,而且和李膺是同岁,两个人都很有名。李膺的爷爷李修是太尉,他常说:“钟瑾这孩子的性格跟我们家很像,国家太平的时候,他能有一番作为;国家混乱的时候,他也能明哲保身。”后来还把李膺的妹妹嫁给了钟瑾。有一次,李膺对钟瑾说:“孟子说过,人要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不配做人,弟弟你怎么老是不管对错,这么好说话呢?”钟瑾把这话告诉了钟皓,钟皓就说:“元礼(李膺的字)的爷爷和父亲都在朝廷做大官,因此家族特别兴旺,所以他说话做事很有底气!以前国武子就爱挑别人的毛病,最后惹了一身仇,现在这世道哪能这么干!你这种处世方法,才能保住咱们一家老小的平安啊。”

公元150年春天正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同时改年号为和平。

乙丑日这天,太后下诏书将政权归还给桓帝,自此停止临朝称制。二月甲寅日这天,太后梁氏去世。

三月,桓帝迁回北宫居住。

甲午日这天,朝廷下诏安葬了顺烈皇后。随后,朝廷又给大将军梁冀增加了一万户食邑,加上之前的共计三万户;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同时让她享受阳翟的租税,每年收入五千万钱,另赐给她红色的印绶,待遇比照长公主。孙寿擅长用自己妖冶的姿态迷惑梁冀,梁冀对她是既宠爱又畏惧。梁冀宠信监奴秦宫,秦宫的官一直做到了太仓令,而且能随意出入孙寿的住所,威权极大,刺史、二千石级的官员都要先拜见他。

此外,梁冀和他老婆孙寿还在大街两边对着盖豪宅,俩人使劲往里砸钱搞装修,互相攀比谁的房子更豪华,家里都堆满了金银珠宝、奇珍异宝。他们还大肆的扩建园林,挖土堆山,造出绵延十里、高低起伏的景观,园林里森林茂密、山涧清幽,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样,里面到处都是珍奇的鸟兽。梁冀和孙寿就坐着豪华马车在宅院里游玩,身边还跟着一大群歌女舞伎,一路上是又唱又跳的,有时候能没日没夜地寻欢作乐。

外人要是想拜访梁冀,有时连他家大门都进不去,必须给看门的塞钱才能通报,时间一长,连看门的都攒下了成千上万的财富。梁冀还疯狂地扩张自家的林苑,范围能覆盖好几个县,他在河南城西建了个超级大的兔苑,方圆几十里都是他养兔子的地方。他发公文让各地给他进贡活兔子,还在兔毛上刻记号,谁要是不小心伤害了兔子,直接就判死刑。有一回,一个西域商人不知道这个规矩,误杀了一只兔子,结果牵连了十多个人,最后都被处死了。梁冀还在城西盖了座秘密宅院,专门用来窝藏奸人逃犯,甚至还抢老百姓当奴婢,足足有好几千人,他还厚颜无耻地说这些人是“自愿卖身”的。

更过分的是梁冀听了孙寿的馊主意,把很多在朝廷里当官的梁家人都撤职了,他表面上装作谦让,实际上是想提拔孙家人。孙家有十多个人冒名顶替,当上了侍中、卿、校、郡守这些大官,他们个个都贪婪残暴。他们派手下的门客把辖县的有钱人列了个名单,然后就编造罪名,把人关进监狱严刑拷打,逼着他们拿钱赎命,要是交的钱不够,就直接处死或者流放。扶风有个叫孙奋的人,家里很有钱但为人很吝啬,梁冀送了他四匹马,然后找他借五千万,但是孙奋只肯借三千万。梁冀恼羞成怒之下,就让郡县诬陷孙奋的母亲是他家逃跑的守财奴仆,说她偷了十斛白珠、千斤紫金,更是把孙奋兄弟抓进监狱折磨致死,还抄没了他家一亿七千多万的家产。梁冀还派门客到处搜刮奇珍异宝,甚至跑到塞外去,这些人一路上仗势欺人,到处抢女人、打官吏,他们走到哪儿,老百姓就恨到哪儿。

侍御史朱穆以前是梁冀的手下,他实在看不下去梁冀的所作所为了,就上书劝他说:“大将军您地位尊贵,是三公之首,只要您一天做好事,天下人都会敬重您;但要是整天干坏事,国家都得跟着遭殃。现在老百姓和官府都没钱,又赶上水灾虫灾,京城的开销是越来越大,朝廷征税比以前多了十倍,钱全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官吏们拼命压榨百姓,直接把人往死里逼,好多人都被殴打致死,还有人被逼得自杀。他们打着您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让您成了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现在民怨沸腾,路上都是抱怨声。以前永和末年,朝廷法纪一松,人心就散了,没几年就差点出大乱子,多亏顺烈皇后整治才稳住了局面。现在老百姓过得比那会儿还苦,长此以往,国家肯定要出大事!您和皇上是一条船上的,国家要是垮了,您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您怎么能视而不见呢?您应该赶紧撤掉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别再铺张浪费了,要赶紧拒绝各地的贿赂,这样既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也能消除百姓的疑虑,让那些贪官污吏没机会作恶。等国家法纪严明了,您自然会名利双收。”可惜梁冀根本不听他这一套。

梁冀虽然在朝廷一手遮天,但还是习惯拼命巴结宫里的宦官,安排自己的亲信、门客到各地当官,想巩固自己的权势。朱穆又多次上书苦劝,梁冀不仅不反省,还回信怼他:“照你这么说,我就没一点对的地方吗?”不过梁冀一直挺看重朱穆,倒也没怎么为难他。梁冀给乐安太守陈蕃写信想走后门,陈蕃理都不理他。梁冀的使者撒谎说自己是其他人求见,被陈蕃识破后一顿鞭打,结果使者丢了性命,陈蕃也因此被贬成了修武令。还有一次,皇子生病了,朝廷下令让各地进贡药材,梁冀却趁机派门客到京兆郡贩卖牛黄赚钱。京兆尹延笃一看就火了:“你梁冀身为皇亲国戚,皇子生病不赶紧进献药方,居然还派人来倒卖药材赚钱?”直接就把梁冀的门客杀了。梁冀也觉得理亏,所以说不出话,但他暗中指使手下人找借口,把延笃逼得称病辞官了。

夏天五月,桓帝尊博园匽贵人(桓帝生母)为孝崇后,居住的宫殿称为永乐宫,还设置了太仆、少府等官员,一切按长乐宫旧例,又封巨鹿郡的九个县作为她的汤沐邑。

秋天七月,梓潼县发生了山崩。

公元151年春天,正月初一那天,大臣们都去给皇帝朝贺。大将军梁冀居然带着剑就进了皇宫禁地。来自蜀郡的尚书张陵看到后,当场就大声呵斥梁冀,让他赶紧出去,还命令羽林、虎贲这些武士把梁冀的剑夺了下来。梁冀没办法,只好跪下请罪,但张陵根本不买账,立刻就写奏章弹劾梁冀,要求把梁冀交给廷尉治罪。最后桓帝下了道诏书,只是让梁冀用一年的俸禄赎罪。这件事之后,朝廷里的百官都对张陵肃然起敬。河南尹梁不疑之前曾经举荐过张陵当孝廉,他见到张陵后苦笑着说:“以前举荐你,结果倒好,现在反而像是自己惩罚自己了!”张陵回答说:“明府您当初不嫌弃我没本事,还破格提拔我,如今我严格执行国法,正是为了报答您当初的恩情啊!”梁不疑听了这话后,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没过多久,皇帝就宣布大赦天下,还把年号改成了元嘉。

梁不疑这个人特别喜欢儒家经典,平时也愿意结交和礼待读书人。梁冀却看他不顺眼,心里嫉妒得不行,就找了个由头把梁不疑调任为了光禄勋,然后安排自己十六岁的儿子梁胤当上了河南尹。梁胤长得特别丑,穿上官服连帽子和衣带都撑不起来,街上的人看到他都忍不住嘲笑。梁不疑因为和梁冀兄弟之间闹了矛盾,觉得很丢人,干脆就辞去官职,回到了家里,然后和弟弟梁蒙一起闭门不出。梁冀对此还是不放心,他不想让梁不疑和外面的宾客来往,于是就偷偷派人乔装打扮,守在梁不疑家门口,把进出的人都记下来。南郡太守马融和江夏太守田明刚刚得到任命,就去拜访梁不疑。梁冀知道后,就暗示相关部门弹劾马融在郡里贪污腐败,又找其他借口诬陷田明。结果这两人都被剃了头发,一顿鞭打后流放到了朔方。马融受不了这个罪,自杀没成功,田明就没这么幸运了,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到了夏天四月,桓帝就悄悄换上便服,跑到河南尹梁胤的家里去玩。没想到当天突然刮起大风,就连大树都被吹断了,大白天的黑得跟晚上似的。尚书杨秉就赶紧上奏说:“我听说老天爷会用自然灾害来警告人间的帝王,皇上您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平时出行都得有严格的规矩,要清道戒严,待在专门为您准备休息的地方。除非是去郊外祭祀或者宗庙祭拜这些大事,不然不能随便动用皇家的车驾。以前诸侯去大臣家里,《春秋》都把这事记下来,当作反面例子。现在陛下您穿着先王传下来的礼服,却偷偷跑出去游玩,这就乱了尊卑的规矩,把皇家的威严都弄没了,到时候侍卫守着空皇宫,玉玺都交给了女眷保管。万一出点意外,有人像任章那样图谋不轨,那可就上对不起先帝,下后悔都来不及了!”可惜桓帝根本没把杨秉的话当回事。杨秉就是杨震的儿子。

此时的京城出现了干旱天气,任城、梁国都发生了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司徒张歆被罢免。随后,朝廷就任命光禄勋吴雄为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