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6章 范睢罢相权谋尽,荆轲刺秦风云起

第6章 范睢罢相权谋尽,荆轲刺秦风云起(1 / 2)

公元前255年,超长待机王已经在位52年了。河东守王稽因为与诸侯通谋而被处死。因为王稽的死,范睢感到很不开心,这也算是他的贵人了,这也能理解。秦王在朝会上叹气,应侯就询问什么事让大王如此忧愁?秦王说:现在武安君(白起)已死,郑安平、王稽等人都背叛了,国内没有良将,国外又有许多敌国,我因此感到十分忧虑。”应侯对此那是感到很害怕呀,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小命没了,所以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燕国的蔡泽听说此事后,就西行来到了秦国,他到秦国后先派人对应侯说:蔡泽是天下有名的雄辩之士,能说会道,且说的话都能直指问题核心。他要是见到秦王,一定会让你陷入困境并取代你的位置。应侯一听这话,就很生气,连忙派人召见蔡泽。反观这蔡泽呢?见到应侯没有一点恭敬的神色,反而态度傲慢,这谁能受的了?更别说是应侯这种高高在上的人了,脸上也表现出了不开心的样子并责备他说:你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来说说你的理由,让我听听你有什么实力说这话。于是蔡泽长叹一声说:唉,你的见识为何如此迟钝!四季更替,成功者应当适时退隐。你难道没有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结局如何呢?你还羡慕他们吗?应侯反驳说:“为什么不可以?这三人都是忠义的典范,君子可以为了成名而牺牲生命,死而无憾!”蔡泽说:“人立功难道不是为了保全自己吗?身名俱全是上策;名垂青史而身死是次策;名声败坏而身全则是下策。商鞅、吴起、文种,作为臣子为国尽忠立功,固然值得羡慕,但闳夭、周公难道不也是忠臣和圣人吗?这三人的结局,能与闳夭、周公相比吗?”应侯说:“你说得对极了。”蔡泽接着说:“那么,你觉得你的君主对待功臣的态度,与秦孝公、楚王、越王相比怎么样呢?”应侯说:“这……我不知道啊。”蔡泽问:“你的功绩与这三人相比怎么样呢?”应侯说:“我的功绩不如他们。”蔡泽说:“那么,如果你不及时退隐,恐怕你的结局会比这三人更惨。俗话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盈缩,与时变化,这是圣人的处世之道。如今你的仇怨已报,恩德已还,却还不思退隐,我为你的结局感到万分的担忧。”应侯听完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将蔡泽奉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了秦王。秦王得到相国推荐的人,那肯定要面试一番呀,于是把蔡泽叫来进行面试,一番交谈下来,秦王开心的不得了,就任命他为客卿。应侯这时候就知道自己该退了,于是就称病辞去了相位。这相位不能有空缺呀!秦王很欣赏蔡泽的谋略,于是就任命他担任相国一职,但蔡泽只做了几个月的相国就被免职了。根据他和范睢的谈话可知蔡泽很是明白功成身退这个道理的,他预见了秦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担心久居高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所以辞职不干,以此来保全自身。他因为说服范睢而上位,但执政期间没有什么大功劳,这就导致得不到秦王的信任,再加上一些贵族的排挤,在高位也难以久居。

楚国春申君任命荀卿担任兰陵令。荀卿是赵国人,名况,曾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法。赵王问:“请问用兵的要领是什么?”临武君回答说:“用兵的要领就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动向,后发先至,这是用兵的关键。”荀卿说:“我和你的见解有所不同。我听说古代用兵的根本在于团结民心。弓箭如果不协调,即使是后羿也无法射中目标;拉车的六马不和,即使是造他的人也无法驾驭;士兵和百姓不亲附,即使是商汤、周武王也无法取胜。所以,善于团结民心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我认为用兵的关键在于团结民心。”临武君说:“荀卿,你的看法恕在下不能苟同。我认为用兵最重要的是利用形势和权谋,善于用兵的人变化莫测,让敌人无法捉摸。孙武、吴起用兵,无敌于天下,难道用兵一定要依赖团结民心吗?”荀卿说:“临武君此言差矣。我所讲的是仁者之兵,是王者的志向。你所重视的是权谋和形势。仁者之兵不可被欺骗。那些可以被欺骗的军队,是懈怠的、暴露的、君臣上下离心离德的军队。所以,用桀的诡诈对付桀,或许还能侥幸成功;但用桀的诡诈对付尧,就像用鸡蛋碰石头,用手指搅动沸水,必定会导致失败。仁者之兵,上下一心,三军齐心协力,没有什么敌人是打不败的。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兄长,就像手臂保护头和眼睛、覆盖胸腹一样。敌人用诡计偷袭,与先惊动后攻击,结果是一样的。而且,仁者治理十里之国,就能听到百里之外的声音;治理百里之国,就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治理千里之国,就能听到四海之内的声音。他们必定非常的聪明警觉,团结一致。所以,仁者之兵,集结时像利剑,分散时像阵列,延伸时像莫邪的长剑,触碰的人必会被斩断;收缩时像莫邪的利锋,挡的人必会溃散;驻扎时像磐石,触碰的人必会撤退。而且,暴虐国家的君主,谁会与他同心同德呢?他所依赖的,必定是他的百姓。如果百姓亲近我们如同亲近父母一样,喜欢我们如同喜欢椒兰一样;而他们回头看看自己的君主,却像看到仇敌一样;即使是桀、跖那样的人,也不会愿意为他们所厌恶的人去伤害他们所喜欢的人。这就像让子孙去伤害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必定会来告密,敌人又如何能欺骗我们呢?所以,仁者治理国家,国家会日益昌盛开明,先顺服的诸侯安定,后顺服的诸侯危险,对抗的诸侯削弱,反叛的诸侯灭亡。《诗经》说:‘武王发兵,虔诚持斧,如火烈烈,无人敢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荀卿说得太好了。那么请问王者的军队应该如何设置,又该如何行动呢?”荀卿说:“如果君主贤明,国家就治理得好;如果君主无能,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崇尚礼义的国家治理得好,轻视礼义的国家会陷入混乱。治理得好的国家强大,陷入混乱的国家弱小,这是强弱的根本。如果君主值得仰仗,臣民就能被使用;如果君主不值得仰仗,臣民就不能被使用。臣民能被使用则国家强大,臣民不能被使用则国家弱小,这是强弱的常态。喜欢贤士的国家强大,不喜欢贤士的国家弱小;爱护百姓的国家强大,不爱护百姓的国家弱小;政令有信用的国家强大,政令无信用的国家弱小;重视用兵的国家强大,轻视用兵的国家弱小;权力集中的国家强大,权力分散的国家弱小;这是强弱的常态。齐国人重视技击,他们的技击是斩获一个敌人首级就赏赐赎金,但没有根本的奖赏。这种军队对付弱小的敌人还可以,对付强大的敌人就会溃散。像飞鸟一样,反复无常,这是亡国之兵,没有比这更弱的军队了,几乎等同于雇佣兵。魏国的魏武卒,按标准选拔;穿三层铠甲,操十二石弩,背负五十支箭,手持戈,头戴盔,腰佩剑,携带两天的粮食,半天行军百里;通过考核的免除赋税,赐予田宅。他们的体力几年后就会衰退,但他们的利益无法剥夺,即使重新选拔也难以周全,所以国家虽然大,税收必然减少,这是危险的军队。秦国人,百姓生活艰苦,君主驱使百姓严酷,用权势逼迫,用刑罚威慑,使百姓只能通过战斗获得利益。通过功赏进行激励,斩获五个敌人首级就能役使五户人家,这是秦国强大持久的原因。所以,秦国四代强盛,不是侥幸,而是必然。齐国的技击无法对抗魏国的魏武卒,魏国的魏武卒无法对抗秦国的锐士,秦国的锐士无法对抗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之师,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之师无法对抗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遇到仁义之师,就像用焦熬投石一样。这几个国家的军队,都是追求赏赐和利益的军队,是雇佣兵的道路,没有尊重君主、安于制度、遵守节制的道理。诸侯中如果有人能微妙地运用节制,就能一举击败他们。所以,招揽选拔,崇尚权势和诡诈,追求功利,这是逐渐衰败的道路。礼义教化,才是治国的正道。所以,用诡诈对付诡诈,还有巧拙之分;用诡诈对付礼义,就像用锥刀去摧毁泰山一样。所以,商汤、周武王诛杀桀、纣,指挥若定,强暴之国无不归顺,诛杀桀、纣就像诛杀独夫一样。《泰誓》说:‘独夫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军队强大且团结就能制胜天下,小规模团结就能治理邻敌。至于那些招揽选拔,崇尚权势和诡诈,追求功利的军队,胜负无常,时强时弱,时存时亡,互相争斗。这就是所谓的盗兵,君子是不会采用的。”

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说得太好了,请问如何为将呢?”荀卿回答说:“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动莫过于没有过错,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做事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不必强求完美。所以,制定号令要有威严;赏罚要守信;驻扎要周密稳固;行军要安稳持重,迅速敏捷;观察敌情要隐秘深入,多方去验证真伪;与敌军决战时,必须执行明确的计划,不要执行有疑虑的计划;这就是六术。不要因为想当将军而厌恶被罢免,不要因为胜利了而忘记了曾经的失败,不要对内威严而对外轻视,不要只看到利益而不顾危害,凡事要考虑周全,用财要慷慨;这就是五权。将帅有三种情况可以不受君主的命令:可以杀但不可让军队处于不完备的状态,可以杀但不可让军队打不胜的仗,可以杀但不可让军队欺压百姓;这就是三至。凡是受命于君主指挥三军,三军已经稳定,百官又各司其职,万事井然有序,那么君主不能喜,敌人不能怒;这就是至臣。谋略要先于行动,并且要谨慎,始终如一;这就是大吉。凡事成功在于谨慎,失败则在于懈怠。所以,谨慎胜过懈怠则会大吉,懈怠胜过谨慎则会灭亡;计谋胜过欲望则会顺遂,欲望胜过计谋则会有大凶之事。战斗时要像防守一样谨慎,行军时要像战斗一样警惕,有功时要像侥幸一样谦虚。谨慎谋划,谨慎行事,谨慎对待官吏,谨慎对待士兵,谨慎对待敌人;这就是五无旷。谨慎执行这六术、五权、三至,并且以恭敬、无旷的态度处事,这就是天下之将,可以通于神明。”

临武君说:“说得太好了,请问王者的军制该怎么设置呢?”荀卿回答说:“将帅战死时鼓声不停,御手战死时不松开手中的缰绳,百官战死时不丢弃自己的职责,士大夫战死时军阵行列不乱。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金声就撤退。服从命令是首要的,立功是次要的。命令不前进而前进,就像命令不撤退而撤退一样,罪过相同。不杀老弱,不破坏庄稼,投降的不抓,抵抗的不赦,逃命的不追。凡是诛杀,不是诛杀百姓,而是诛杀祸害百姓的人。百姓如果保护贼人,那么他们也是贼人。所以,顺服的生,抵抗的死,逃命的贡献。微子启被封于宋,曹触龙被斩于军中,商朝的百姓,生活与周人无异,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们,远处的人竭尽全力归顺他们,没有偏僻的国家不归顺并安乐,四海之内如同一家人,通达之处无不服从,这就是人师。《诗经》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者之师只诛杀首恶而不进行无谓的攻伐,坚守的城池不强行进攻,顽抗的军队不轻易与敌交战。若敌方上下和睦,我们反而要表示庆贺;不屠戮投降的城池,不暗中偷袭,不留驻重兵,用兵不超过必要时限。因此混乱国家的百姓就会欢迎我们的仁政,不再效忠他们的暴君,期盼王师的到来。”临武君赞叹道:“说的真是太好了。”

陈嚣问荀卿说:先生讨论兵法,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遵循理义,那么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凡是用兵,不都是为了争夺吗?荀卿回答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憎恨害人的人;义者遵循理义,正因为遵循理义,所以憎恨祸乱理义的人。用兵是为了禁暴除害,不是为了争夺。”

同年,燕孝王去世,他的儿子喜继位。周民向东逃窜,秦人夺取了周的宝器,将西周公迁到惮狐之聚。楚人将鲁国迁到莒并夺取了鲁国的土地。

公元前254年,秦将摎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吴城。韩王前往秦国朝见。魏国全面听从秦国的命令。诸侯国的力量被进一步的削弱,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时机又近了一步。

公元前253年,秦王在雍城郊外祭祀上天。这年楚国把都城迁到了巨阳。

公元前252年,卫怀君前往魏国朝见,魏人将其逮捕并杀害;魏国改立卫怀君的弟弟为卫君,即卫元君,卫元君是魏国的女婿。

公元前251年,秋季,秦昭襄王去世,超长待机王在位56年,结束了他的一生他在位以铁血手腕将秦国推向了霸权的巅峰,司马迁评他,蚕食天下,吞并战国,虽晚年杀了白起、范睢,但不可否认他是六世中最牛的一世。孝文王继位,尊唐八子为唐太后,立子楚为太子。赵国人将子楚的妻子和儿子送回秦国。韩王穿着丧服前来吊唁。

燕王喜派栗腹出使赵国与赵国重新结好,并送给赵王五百金作为酒钱。栗腹回到燕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之战中战死,剩下的孤儿还未成年,我们可以趁机攻打赵国。”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闲并询问他的意见,乐闲回答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百姓熟悉战争,不可轻易攻打。”燕王说:“我可以用五倍的兵力攻打赵国,难道打不下来吗?”乐闲仍然说:“不可啊,大王。”燕王大怒。因为群臣都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于是燕王发兵两千乘,栗腹为将,率军攻打赵国的鄗城,卿秦率军攻打赵国的代城。将渠劝谏燕王说:“我们刚刚与赵国通好,还送了五百金给赵王,使者刚回来就攻打赵国,这是不祥之兆啊,军队必定会无功而返。”燕王这死鸭子就是不听,而且亲自率领偏军随行。将渠拉住燕王的绶带劝阻,反被燕王一脚给踹开了。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王啊!”燕军到达了宋子,赵国以廉颇为将,迎击燕军,在鄗城击败了栗腹,在代城击败了卿秦和乐乘,追击燕军五百余里,包围了燕国都城。被打怕了就开始送礼请求和解,赵国人说:“必须让将渠来主持和谈。”燕王任命将渠为相国并负责与赵国的和谈,赵军这才撤兵离去。同年,赵国的平原君去世。

公元前250年,冬季十月,孝文王即位;即位三日后就去世了。孝文王去世后太子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夏姬为夏太后。

燕国将领攻打齐国的聊城,燕将攻占聊城后,就有人向燕王进谗言了,燕将害怕回国后受罚,便留守聊城,不敢返回燕国。齐国的田单率军攻打聊城,打了一年多都没能攻下。这时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送给了燕将,信中陈述了利害关系:我为你考虑,要么返回燕国,要么投降齐国。如今你孤守一城,齐军日益增多而燕国援军却没有来,你打算怎么办?燕将读完信后,连着哭了三天,还是犹豫不决,想返回燕国,但已与燕王有了嫌隙;想投降齐国,又因在齐国杀了那么多人,担心投降后受辱。于是他长叹一声,说到:与其被人杀死,还不如自杀!于是自刎而死。聊城主将一死,城中大乱,田单趁机攻下了聊城。田单回国后,向齐王推荐鲁仲连,想要封赏他。鲁仲连逃到海上,说:我宁愿贫贱而自由自在,也不愿富贵而受人驱使!在那个时代,鲁仲连可真是活的通透。在现在社会会有人为了追求自由而放弃富贵吗?

魏安厘王问子顺谁是天下高士,子顺说: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如果勉强算次一等的,那就是鲁仲连吧!魏王说:鲁仲连是勉强做出来的,不是天生的高士。子顺说:人都是通过努力成为君子的。努力不止,才能成为君子;努力不变,习惯与本性结合;习惯与本性结合,就成为自然了。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被任命为秦国相国。这时东周君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王派相国吕不韦率军讨伐并灭掉了东周,将东周君迁到了阳人聚这个地方,周朝至此灭亡。周朝灭亡时,共有七个城邑: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秦王将河南、洛阳十万户封给吕不韦,封他为文信侯。秦王命令蒙骜带兵攻打韩国,蒙骜攻占了成皋、荥阳,设立三川郡。楚国灭掉了鲁国,将鲁顷公迁到卞地,贬为了平民。

公元前248年,发生了日食。秦将蒙骜带兵攻打赵国,平定了太原,攻占了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

楚国的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区靠近齐国,形势十分的危急,请将淮北设为郡,并将我的封地迁到江东。楚王同意了这个请求。春申君于是在吴国故都修建城邑,宫室那是极其豪华。

公元前247年,秦将王龁带兵攻打上党诸城,全部攻占,然后设立了太原郡。

秦将蒙骜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高都、汲城两地,魏国版图进一步缩小。看到魏军屡战屡败,魏王那是十分忧虑,万分着急,便派人到赵国去请信陵君回国,由此可见信陵君是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信陵君这边害怕回国后受罚,就不肯回去,并告诫门客:谁敢为魏国使者通报,马上处死!所以门客们都不敢劝谏。毛公、薛公去见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受到诸侯的尊重,是因为有魏国作为后盾。如今魏国危急而公子不救,一旦秦军攻破大梁,毁掉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呢!二人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就脸色大变,立即驾车返回了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痛哭流涕,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诸侯们求援。诸侯听说信陵君重新担任魏国上将军,便纷纷派兵救援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河外击败了蒙骜,蒙骜无奈,只得撤军。信陵君率军一直追击到了函谷关,迫使秦军退守关内。信陵君联合各诸侯攻秦,极大的延缓了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任职,秦国派他守卫管城。信陵君攻打管城一时间没攻下,便派人去安陵对安陵君说:请让缩高来见我,我将封他为五大夫,任命他为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小国,无法强迫百姓服从。使者可以亲自去请缩高。于是派官吏带使者去见缩高。使者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说:信陵君看重我,是想让我去攻打管城。父亲攻打儿子守卫的城池,会被人耻笑的;如果我让儿子投降,那是背叛君主。父亲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希望的吧。请允许我辞谢,就没同意!使者回去报告给信陵君,信陵君大怒,派使者对安陵君说:安陵的土地也是魏国的土地。如今我攻打管城没攻下,秦军就会进攻魏国,魏国将会面临危险,请安陵君将缩高绑来!如果不送来,我将率十万大军攻打安陵!安陵君说:我先君成侯受襄王之命守卫此城,曾亲手接过太府的宪令,宪令上篇说:‘子弑父,臣弑君,绝不赦免。即使国家大赦,投降敌国和逃亡的人也不在赦免之列。’如今缩高辞去高位以保全父子之义,而信陵君却说‘必须绑来’,这是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和太府的宪令,我宁死也不敢执行!”缩高听说后说:信陵君为人强悍而自以为是,这番话必定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我已经保全了自己的节义,不能让我君受魏国的威胁!”于是到使者的住处自刎而死。信陵君听说后,身穿素服避居别室,派使者向安陵君谢罪说:我无忌是小人,因思虑不周,失信于君,请允许我谢罪!

秦王派人携带万金到魏国离间信陵君和魏王,使者找到晋鄙的门客,让他们对魏王说:信陵君流亡在外十年,如今重新担任魏将,诸侯都听命于他,天下只知有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了(这句话的杀伤力真的太大了)。秦王又多次派人向信陵君祝贺:公子何时能成为魏王?魏王每天听到这些谗言,渐渐信以为真,便派人取代信陵君统率军队。信陵君知道自己因谗言而再次被废,便称病不上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四年后去世,酒色伤人呀。韩王前来吊唁,信陵君的儿子感到非常荣耀,将此事告诉了子顺。子顺说:你必须按照礼节辞谢。邻国君主吊唁,国君应主持丧事。如今国君没有命令你接受吊唁,你不能接受韩王的吊唁。于是信陵君的儿子辞谢了韩王的吊唁。

五月丙午日,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继位,这时他只有十三岁,国事全部委托给文信侯吕不韦,尊称吕不韦为“仲父”。嬴政这个人有细长的眼睛、高鼻梁、鸷鸟一样的胸膛、声音如豺狼,心如虎狼,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么描述。同年晋阳发生叛乱。

公元前246年,也是嬴政即位第一年。秦将蒙骜率军平定了晋阳的叛乱。

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其无力东征,便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做间谍,建议秦国开凿泾水,从仲山开始修渠,沿北山向东注入洛水。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郑国的间谍身份被发觉,秦人想要杀了他。郑国说:我虽然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渠修成后,对秦国也是万世之利。于是秦国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工作。渠成后,引来的淤水灌溉了四万多顷盐碱地,每亩收成达到一钟,关中地区因此更加富饶。

公元前245年,秦将麃公率军攻打魏国的卷城,斩杀魏军三万人,这又让魏国伤筋动骨了。赵国任命廉颇为假相国,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繁阳。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继位,派武襄君乐乘取代了廉颇。廉颇大怒,带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敌逃走,廉颇也出奔魏国。廉颇到了魏国有些时间了,但魏国并不信任和重用廉颇。赵国军队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次为赵国效力。于是赵王派使者去察看廉颇是否还能带兵打仗。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让他诋毁廉颇。廉颇见到使者后,为了证明自己还能带兵打仗,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展示自己还能作战。使者回去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不错;但与我坐了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便不再召他回国。楚国暗中派人迎接廉颇,把他迎接到了楚国。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立下战功,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作战,但这愿望到他死也没能实现,最终在寿春去世。一代名将也抵不过小人的谗言,死在了异国他乡。

公元前244年,秦国发生了大饥荒,秦将蒙骜带兵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十二座城池。

赵王任命李牧为将,带兵攻打燕国,攻占了武遂、方城俩个地方。李牧是赵国北边的良将,曾驻守代郡、雁门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都送入幕府,作为士兵的军费,每天杀几头牛犒赏士兵;训练士兵骑马射箭,谨慎管理烽火台,多次派间谍打探匈奴的消息,并下令:“匈奴入侵时,立即收兵防守。有敢擅自出战捕虏者斩!”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都及时报警,军队便收兵防守,不与匈奴交战。这样过了几年,赵国边境没有一点损失。匈奴就认为李牧胆小如鼠,连赵国边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胆小。赵王也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和以前一样。赵王大怒,就派人前去取代了李牧的职位。一年多后,赵军多次出战,屡战不利,那损失是相当惨重,导致边境都无法耕种放牧了。于是赵王再次请李牧出山,但李牧闭门称病不出。赵王强行起用他,李牧说:如果一定要用我,我必须像以前那样行事,才敢接受命令,赵王无奈,为了减少损失,只能同意了。

李牧回到边境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策略行事。匈奴几年内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始终认为李牧是因为胆小不敢出战。边境士兵每天得到赏赐却不用作战,都很着急,都愿意与匈奴一战,让他们尝尝自己的厉害。看到将士这么想打仗,于是李牧就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先进行训练作战;然后大举放牧,让百姓遍布田野吸引匈奴的注意。匈奴小股部队看到放牧的就过来打,李牧就佯装败退,丢下几十人给匈奴。单于听说后,觉得机会来了,就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下奇阵,左右包抄,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襜褴,击破东胡,降服林胡。匈奴单于逃走,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靠近赵国得边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让你感到恐惧。

在此之前呢,天下有七个文明国家,其中三个国家与戎狄接壤:秦国自陇山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赵国北边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国北边有东胡、山戎;这些戎狄分散居住在溪谷中,各有各得君长,常常聚集在一起的有上百个部落,但没有统一的领导。后来义渠修筑城郭自守,秦国逐渐蚕食其地,到秦惠王时攻占义渠二十五座城。秦昭王时,宣太后诱杀了义渠王,随后发兵灭掉义渠;秦国开始在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以抵御胡人。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修筑长城,从代郡沿阴山直到高阙,设置云中、雁门、代郡。后来燕将秦开在胡人那里做人质,胡人非常信任他;他回国后率军袭击东胡,东胡退却一千多里;燕国也修筑长城,从造阳一直到襄平,然后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抵御胡人。到战国末期,匈奴开始强大。

公元前243年,春季,秦将蒙骜带兵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旸、有诡两地。三月,秦军撤兵。秦国质子从赵国回国;赵国太子也离开秦国回国。

七月,秦国发生了蝗灾和瘟疫,这再那个时代可了不得。秦国下令百姓缴纳一千石粟米可授予一级爵位。同年,魏安厘王去世,他的儿子景湣王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