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2年,楚国派左徒黄歇陪同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完了,这打不过又开始送人过去求和了。国家弱小为了求生存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方法,也是万般无奈。这年,秦国开始设置南阳郡并联合魏国、楚国攻打燕国,有利可图就算是仇敌也能皆为盟友,真应了张仪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哪个战乱时代,一切计谋都是为了利益二子。这一年,燕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武成王继位。
公元前271年,赵国的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一直打到了平邑这个地方。
赵国的田部吏赵奢负责征收租税要充实国库,平原君赵胜家里就是不肯缴纳,他怎么这么牛呢?没办法呀!赵奢只能依法处理这件事了,就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人,赵奢这一举动惹得平原君那是怒火中烧呀,这叔可忍,婶都不能忍,赵胜就准备杀掉赵奢,都是一个姓,何必为难对方呢?赵奢那肯定不能就这么被杀了呀!于是就硬挺挺的说:“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果纵容您的家人不奉公守法,不守法就会让法律削弱,法律削弱会导致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会导致诸侯来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能保住现在的富贵吗?以您的尊贵地位,若能奉公守法,上下就会公平,上下公平国家就会强大,国家强大赵国就会稳固,那个时候您作为贵戚,难道会被天下轻视吗?”听他这么一说,赵胜觉得有道理呀!我还是保住自己的富贵吧!他就觉得赵奢是个贤能的人,于是向赵王推荐了他。赵王让赵奢管理国家赋税,国家赋税征收顺利,百姓富裕,国库充实。赵奢就是我们熟知的典故,纸上谈兵里的主人公赵括的父亲。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阏与,就准备干仗。吓得赵王赶紧召见廉颇、乐乘,问他们:“阏于现在的情况可以派兵去救援吗?”两人异口同声的说道:“阏与道路遥远,地势险要狭窄,实在难以救援。”赵王又问赵奢,赵奢回答说:“阏与道路遥远,地势险要狭窄,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中打斗,勇敢的一方会取胜,赵奢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赵王于是命令赵奢率军救援阏与。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停下,就给军中下了一道军令:“有敢以军事进谏者,立即处死!”秦军驻扎在武安城西面,擂鼓呐喊,这阵势让武安城内的屋瓦都被震动了,真可谓是地动山摇啊,由此可见秦军有多么的强大了。这时赵军中有一人建议立即救援武安,赵奢立即将他斩首,这个人也是,主将命令都下来了,你还明知故犯,死的多少就有点冤了。而赵奢采取了什么方法呢?他直接坚守营垒二十八天,那是一动不动,都说一动不动是王八,但赵奢可不是王八,那心里可是有自己的小九九呀!他不仅不动还不断的增筑堡垒,你说气不气人,这一般人就真的摸不清头脑了。这时秦军的间谍潜入赵军来打探消息,赵奢又干了什么事呢?原来他好吃好喝的把这个间谍款待了一番,就给送回去了。间谍回去就把打探到的消息报告给了秦军主将,秦军主将一听,那个心情是激动万分呀!无以言表,就说:“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停下不动,还增筑堡垒,阏于已经不是赵国的了!”赵奢送走间谍后,立即下令全军轻装急行,两天一夜就赶到了阏与,在距离阏与五十里处扎营,迅速筑好营垒。秦军听说后,全军火速赶来。赵军士兵许历请求以军事进谏,赵奢召见了他。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军会到这里,他们来势汹汹,将军必须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否则,必败无疑。”赵奢说:“你说的很对,你的建议我会采纳!”许历因为因为军事进谏,所以就请求受罚,赵奢说:“这事情等回到邯郸再说。”许历又建议说:“我听说先占据北山的军队会取胜,后到的军队会失败。”赵奢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立即派了一万人抢占北山。秦军后到,争夺北山未能成功;赵奢指挥军队进攻秦军,秦军大败,解除了对阏与的包围。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当;许历因为两次进谏有功劳,就被任命为国尉,这一下就升职加薪了呀!赵奢利用间谍带回去的虚假情报,迷惑了秦军,让秦军没想到赵军会长途奔袭来救援,所以导致了失败,这一计策就是着名的“反间计”。后来周瑜也用这一计策成功的除掉了曹操的水军主将,可见这一计策的可怕性,我们一定要仔细的甄别信息的真假性,不能被迷惑了。
穰侯向秦王推荐客卿灶并派他去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刚、寿两地,以此来扩大穰侯在陶邑的封地。
当初,魏国的范雎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私下赐给他金子、牛、酒等东西来拉拢他。须贾得到这个消息就认为范雎将魏国的机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向相国魏齐报告了这件事。魏齐听到这个消息那是火冒三丈,就用鞭子抽打范雎,打的是真狠,不仅打断了他的肋骨,还打掉了他的牙齿。范雎明白自己可能难逃一死,于是就装死,魏齐就让人用席子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醉酒的宾客轮流往他身上撒尿,用这种行为来警告其他人不要乱说话,乱说话那是要付出代价的。范雎对看守说:“如果你能放我出去,我一定重重的感谢你。”看守就看在这份谢礼的份上就请求扔掉席子里的死人。魏齐因为喝醉了,就答应了看守的这个请求。”范雎这才得以逃脱。魏齐酒醒后就后悔了,就赶紧派人去寻找范雎,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魏国人郑安平带着范雎已经逃跑了,改名换姓为张禄。秦国的使者王稽奉命出使魏国,范雎趁着夜色就去见王稽。王稽偷偷把他带回了秦国,并推荐给了秦王,秦王在离宫召见了范雎。范雎假装不知道这是王宫,就走进了永巷,秦王来的时候,宦官怒斥他,说:“大王来了,还不行礼?”范雎故意说:“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这装糊涂的一句话成功的引起了秦王的注意,秦王听到他的话后,便屏退左右,跪着请教范雎:“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吗?”范雎说:“嗯嗯。”秦王再三请教,范雎才说:“我不敢这样做!我只是一个寄居在秦国的臣子,与大王交情不深;而我想说的都是匡正君王的国事。我处在您与亲人的骨肉之间,虽然想效忠,但不知道大王的心思,所以大王再三询问,我都不敢回答。我知道今天说了这些话,明天可能就会被处死,但我不敢逃避。况且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稍有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只怕我死后,天下人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愿在为秦国效力了!”秦王跪着说:“先生说的这是什么话!今天寡人能见到先生,是上天让先生来帮助寡人,保全先王的宗庙。无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范雎拜谢秦王,秦王也拜谢范雎。范雎说:“以秦国的强大,士兵的勇猛,对付诸侯,就像用韩卢(良犬)去追瘸腿的兔子一样容易。但秦国闭关十五年,不敢向山东(崤山以东)出兵,这是因为穰侯为秦国谋划不忠,而大王的策略也有失误。”秦王跪着说:“寡人愿意听失误在哪里!”但左右有很多人在偷听,范雎不敢说内政,怕惹来祸事,就先谈外交,以观察秦王的反应,先进行一番试探。范雎接着说:“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这不是好策略。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破军杀将,开辟了千里疆土,但齐国却没有得到一寸土地,难道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因为形势不允许。诸侯看到齐国疲惫,起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让齐国几乎灭亡,这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反而让韩、魏得利。现在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土地,得到一尺土地也是大王的土地。现在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称霸天下,那就必须亲近中原,作为天下的枢纽,以此威慑楚、赵,楚国强大就联合赵国,赵国强大就联合楚国,楚、赵都归附,齐国就会害怕,齐国归附,韩、魏就可以被秦国吞并了。”秦王说:“先生说的太好了。”于是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谋划军事。范睢成功的把自己推销给了秦王,成功的折服了秦王,所以人生在世,学会推销自己是很重要的。
公元前269年,秦国的中更胡伤攻打赵国的阏与,但是未能攻下。次年,秦王采用了范雎的计谋,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怀地。范雎来秦国的第三年,秦国悼太子在魏国做人质的时候去世了。
公元前266年。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邢丘。范雎日益受到秦王的信任,掌握秦国大权,趁机对秦王说:“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听说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没听说有秦王。能独掌国政的才叫王,能决定利害的才叫王,能掌握生杀大权的才叫王。现在太后独断专行,穰侯出使不报,华阳君、泾阳君等人随意决断,高陵君进退不请示,这四贵当权,国家不危险是不可能的。在这四贵的压制下,秦国实际上没有王。穰侯的使者凭借大王的权威,控制诸侯,号令天下,征伐敌国,没有人敢不听;战胜攻取的利益都归了穰侯的陶邑,战败的后果则由百姓承担,祸患归于国家。我又听说,果实太多会压断树枝,树枝断了会伤及树干;封地太大会危及国家,臣子太尊贵会使君主卑微。淖齿掌管齐国时,射伤齐王的大腿,抽了他的筋,把他吊在庙梁上,一夜之间就死了。李兑掌管赵国时,把赵主父囚禁在沙丘,一百天后饿死。现在我看四贵的所作所为,正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三代之所以亡国,是因为君主把政事交给臣子,自己则纵情享乐。那些被委以重任的人妒贤嫉能,欺上瞒下,谋取私利,不为君主考虑,而君主不觉悟,所以亡国。现在从有秩以上的官吏到大吏,以及大王左右的人,没有不是相国(穰侯)的人。我看到大王在朝中孤立无援,我私下为大王担心,恐怕百年之后,拥有秦国的将不再是大王的子孙了!”秦王认为范雎说得对。于是废黜了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应侯范雎穿着破旧的衣服,步行去见须贾。须贾惊讶地说:“范叔你还活着啊!”须贾留他坐下吃饭,还送给他一件粗布袍子。范雎为须贾驾车到相府,说到:“我先去通报相君。”须贾等了很久不见范雎出来,问相府的门卫,门卫说:“这里没有范叔。刚才进去的是我们的相国张君。”须贾知道自己被欺骗了,便跪着进去请罪。应侯此时坐在堂上,责备须贾,并说:“你之所以能不死,是因为你送我粗布袍子,还有一点故人之情!”于是大摆宴席,请来各国宾客;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上草料和豆子,让他像马一样吃,并让他回去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头送来!否则,我将血洗大梁!”须贾回国后,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害怕呀!就赶紧逃到赵国投奔了平原君并躲在他家里。同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丹继位;任命平原君赵胜为相国。
公元前265年。秦国的宣太后去世。九月,穰侯被逐出秦国,前往陶邑。由此,秦王开始独自掌握朝中大权。
司马光老爷子说话了:穰侯拥立秦昭王,消除了秦国的内乱,推荐白起为将,向南攻取了鄢、郢,向东扩展了齐国的领土,使天下诸侯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的日益强大,穰侯功不可没。虽然他的专横、骄纵和贪婪足以招致祸患,但也不至于像范雎所说的那样严重。像范雎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为秦国谋划,他只是想取代穰侯的地位,所以扼住穰侯的喉咙,夺走了他的权力。最终,范雎使秦王断绝了母子之情,失去了舅甥之恩。总之,范雎真是个危险的人物啊!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想升职这没问题,但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可采取的。
秦王立儿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军这太子一做就是几十年,结果即位没几天就死了。秦国派兵攻打赵国,攻占了赵国三座城池。由于赵王刚刚即位,朝中大权由太后掌握,于是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人说:“必须让长安君来做人质。”太后不同意。齐国不肯出兵,赵国的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对左右的人说:“谁再敢提让长安君做人质,老妇一定吐他一脸唾沫!”左师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触龙慢慢走进来坐下,道歉说:“老臣脚有毛病,很久没来拜见太后了,私下原谅了自己,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老妇靠坐车行动。”触龙问:“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说:“靠喝粥罢了。”这问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让太后的怒气稍微缓和了一些。触龙说:“老臣的儿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器,而老臣又老了,私下很疼爱他。希望能让他补个黑衣卫士的缺,来保卫王宫,老臣冒死请求!”太后说:“可以啊,他今年多大了?”触龙回答:“小儿今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问:“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男人疼起孩子来比女人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女人疼孩子更厉害。”触龙说:“老臣私下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如疼爱长安君那么深。”触龙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做长远打算。太后送燕后出嫁时,握着她的脚后跟哭泣,想到她远嫁他国,心里很难过。燕后走后,太后不是不想她,但祭祀时却祈祷说:‘千万别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太后说:“是的。”触龙说:“从现在往前推三代,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已经没有了。”触龙说:“这是因为近的祸患落在自己身上,远的祸患落在子孙身上。难道君主的子孙封侯就一定不好吗?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没有功劳,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而且拥有太多的贵重器物。现在太后让长安君地位尊贵,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大量贵重器物,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太后说:“好吧,随你怎么安排他!”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他到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援助,秦军看到齐国援军就撤退了。触龙劝赵太后这段话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考虑长远,不能只享受当下。
齐国的安平君田单率领赵军攻打燕国,攻占了中阳;又率军攻打韩国,攻占了诸人。这年齐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继位,田建年幼,国事都由君王后决断。
公元前264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九座城池,斩首韩军五万人,百万人屠真不是吹的。这年田单担任赵国的相国。
次年,武安君白起又率军攻打韩国,攻占了南阳;然后进攻太行道,切断了韩国的交通,这一下真的让韩国痛到了骨子里。
楚国的顷襄王病重。黄歇对应侯范雎说:“现在楚王病重,恐怕无法康复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国继承大位。太子如果继位,一定会更加亲近秦国,并永远感激相国,这是亲近盟国并拥立一位万乘之君的好机会呀。如果不让太子回国继承大位,他不过就是咸阳的一个平民罢了,对秦国没什么用处。楚国如果另立新君,一定不会亲近秦国,这是失去盟国并断绝与万乘之国的友好关系,不是一个好策略呀。”应侯把黄歇的话就告诉了秦王。秦王说:“让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病,回来后再做打算吧。”黄歇与太子商量说:“秦国扣留太子,是想从中获利。现在太子没有能力给秦国带来利益,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内。如果楚王去世,太子不在国内,阳文君的儿子一定会被立为继承人,太子就无法继承王位了。不如逃出秦国,与使者一起回国。我留下来,以死抵挡秦国的追究!”太子于是化装成楚国的使者,驾车逃出关外;黄歇则留在住所,常常替太子称病谢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黄歇才向秦王坦白说:“楚太子已经回国,走得很远了。我请求秦王赐我一死!”秦王听到这消息那是怒火中烧,蹭一下气就上来了,就想处死黄歇。这时应侯说:“黄歇作为臣子,愿意以死效忠他的君主,太子如果继位,一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赦免他,让他回国,以亲近楚国。”秦王同意了这个建议。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就去世,考烈王即位;任命黄歇为相国,封给他淮北的土地,号春申君。这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
公元前262年,楚国将州地献给秦国以求和。
秦国的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这已经是第三次攻打韩国了,这次攻占了野王。导致上党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上党太守冯亭与百姓商量说:“通往郑国的道路已经被切断,秦军每天都在逼近上党,韩国无法救援我们,我们不如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一定会攻打赵国;赵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一定会亲近韩国。这时韩、赵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了。”于是派使者告诉赵国说:“韩国无法守住上党,准备把它献给秦国,但上党的官吏和百姓都愿意归附赵国,不愿意归附秦国。上党有十七座城池,我愿意把它们献给大王。”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无缘无故出现的利益是祸患。”赵王说:“百姓因为我的仁德而愿意归附,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说:“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切断了上党与外界的联系,秦国本来以为可以坐等上党归附。韩国之所以不把上党献给秦国,是想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付出了努力,而赵国却得到了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样的好处,弱小的国家又怎么能从强大的国家得到好处呢?这怎么能说不是无缘无故呢?不如不要接受,让秦、韩继续争夺,来损耗他们的国力。”赵王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赵胜,赵胜请求接受上党,这真是个愣头青,一点看不出其中的利害关系。赵王于是派平原君前去接收上党,封上党太守为华阳君,赐给他三座万户的城邑;封县令为侯,赐给他三座千户的城邑;官吏和百姓都加爵三级。冯亭流着泪不肯见使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假惺惺的说:“我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来换取自己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