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7年,楚怀王由于之前被扣在了秦国,时间一长就想着家了,想破脑袋想着怎么回去呢!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逃回楚国,但很不幸被秦国人给发现了并且封锁了回楚国的道路。这没办法回楚国了,那就改道吧,于是楚怀王改道前往赵国。当时赵国的君主赵主父在代地,没有主夫的命令,赵国人那就不敢接纳楚怀王,怕招来秦国的报复,祸及自身。楚怀王无奈又打算逃往魏国,但很不幸他在去魏国的路上被秦国人给追上了并带着他回了秦国。楚怀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轻易的相信别人,如果被骗,连家都回不去,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形势,擦亮眼睛,以防被骗。
同年,鲁平公去世,他的儿子缗王贾继位。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那是忧愤成疾,没多久就去世了,秦国人也挺人道的,就将他的遗体送回了楚国。楚国人民都为他的去世感到十分的悲痛,就如同失去了亲人一样。诸侯国因此对秦国感到不满,想打架。于是齐国、韩国、魏国、赵国和宋国联合攻打秦国,可是如今的秦国是你们这些小菜鸟能惹得起的吗?结果不出所料,五国联军到了盐氏后就撤退了。秦国为了求和,将武遂归还给韩国,将封陵归还给魏国。在哪个时代,割地求和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不过凡事总得付出代价。
赵主父巡视新占领的土地,从代地出发,在西河遇到楼烦王并收编了他的军队。
这一年,魏襄王去世,他的儿子昭王继位。韩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厘王咎继位。
公元前295年,秦国将领尉错率军攻打魏国的襄城。赵主父与齐国、燕国联合灭掉了中山国,并将中山王迁至肤施。回国后,赵主父对将领们进行了赏赐,大赦天下,设宴庆祝这次的胜利,直接下令饮酒五日。赵主父将他的长子赵章封在代地,封号为安阳君。安阳君这个人一向奢侈,心中不服他的弟弟。赵主父任命了田不礼为安阳君的相国。李兑就对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骄傲,党羽众多且野心勃勃,田不礼残忍且骄傲,这两人在一起,必定会有阴谋,那简直就是臭味相投呀。小人如果有了欲望,那就会轻率行事,只看到利益而不顾后果,灾难很快就会到来。你肩负重任且权势很大,是动乱的起点和祸患的焦点。你何不称病不出,将政事交给公子成,避免成为祸患的阶梯,这样不是很好吗?”肥义回答说:“当初主父将王位托付给我时,说:‘不要改变你的原则,不要改变你的想法,坚守一心,直到去世。’我接受了这个命令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因为害怕田不礼的威胁而忘记了我的承诺,这是多大的改变啊!俗话说:‘死者复生,生者无愧。’我想保全我的诺言,怎么能只顾保全我的生命呢?你对我很忠诚,但我已经做出了承诺,绝不会违背!”李兑说:“好吧,你尽力而为吧!我恐怕只能再见到你今年了。”说完就流泪而去。李兑多次去见公子成,让他防备田不礼。肥义对信期说:“公子章和田不礼表面上友善,实际上心怀恶意,他们在内得到主父的信任,在外却施行暴行,假借命令来擅自行动,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现在非常担忧,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我们必须时刻防备。从今以后,如果有人召见大王,一定要先见我,我会亲自前去。如果没有问题,大王才能进去。”信期说:“好的。”肥义的信守诺言、李兑的忠心为主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公子章和田不礼的表里不一,我们一定要远离。
赵主父让惠文王在朝堂上接见群臣,自己则在一旁观察。他看到长子赵章神情沮丧,反而向北面称臣,屈服于他的弟弟,心中感到怜悯,于是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但这个计划还未决定就终止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原来赵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去游玩,两人住在不同的宫殿。公子章和田不礼就趁机发动了叛乱,假借赵主父的命令召见惠文王。肥义之前说过谁召见大王,他要先去,听到这召见的命令,肥义就先进去,结果就被杀了。高信随即与惠文王一起抵抗叛军。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调动四邑的军队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消灭了他们的党羽。公子成被封为相国,号安平君;李兑被封为司寇。当时惠文王年幼,公子成和李兑掌握了政权。公子章失败后,逃到了赵主父的宫殿,赵主父接纳了他。公子成和李兑于是包围了赵主父的宫殿。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因为公子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现在撤兵,我们就会被灭族!”于是他们继续包围宫殿,并下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将被灭族!”于是宫中的人全都出来了。赵主父想出来却无法脱身,又得不到食物,只能掏鸟蛋充饥。三个月后,赵主父饿死在沙丘宫。赵主父死后,赵国向诸侯国发丧。赵主父最初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的宠爱,多年不出宫。吴娃生下儿子赵何后,赵主父废黜了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吴娃死后,赵主父对她的宠爱也逐渐消退,开始怜悯原来的太子赵章,想要让两人都称王,但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这场动乱。
秦国的楼缓被免去相国之职,魏冉接替了他的位置担任相国。
公元前294年,秦国在解地击败了魏国的军队。
公元前293年,韩国的公孙喜和魏国人联合攻打秦国。穰侯向秦王推荐左更白起代替向寿领兵,白起在伊阙击败了魏国和韩国的军队,斩首一共二十四万,俘虏了公孙喜,攻占了五座城池。于是秦王任命白起为国尉,杀神白起登场,一战就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国讨伐楚国,希望楚王整顿军队,准备一战!”楚王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再次与秦国和好,这次和好有点不一样了哦!
公元前292年,楚襄王从秦国迎娶了妻子。
司马光评论说:秦国的无道真是到了极点,杀了楚怀王还逼迫他的儿子主动和秦和好;楚国的不争气也到了极点,忍下了杀父之仇还与仇人通婚!司马光那是长叹一声!如果楚国的君主能够真正掌握治国之道,臣子能够真正任用贤才,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欺凌楚国呢!荀子说得好:“治国之道,善于运用的话,即使是百里之地也可以独立自主;不善于运用的话,即使是拥有六千里之地的楚国也会被仇人奴役。”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治国之道,而只是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秦国的魏冉因病辞去相位,秦王任命客卿烛寿为丞相,但烛寿次年就被免去了相位。
公元前291年,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宛城。
秦国的烛寿被免去相位,魏冉重新担任丞相,封地在穰和陶,称为穰侯。秦国还将宛城封给公子市,将邓地封给公子悝。
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的四百里土地、韩国将武遂的二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
魏国的芒卯开始以欺诈手段受到重用,欺诈手段在战乱时代或许可行,但要在承平时代就不一定了。
公元前289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和客卿错率军攻打魏国,一直打到了轵地,夺取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魏国的国力被进一步削弱,已经无力阻挡秦军的虎狼之师。
公元前288年,冬季十月,秦王自称西帝,派遣使者立齐王为东帝,打算与齐国联合攻打赵国。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齐王问他:“秦国派魏冉来尊我为帝,你认为如何?”苏代回答说:“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称帝。如果秦国称帝,天下人接受,大王再称帝也不迟;如果秦国称帝,天下人反对,大王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揽天下人心,这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况且攻打赵国和攻打桀宋哪个更有利?现在大王不如放弃帝号以收揽天下人心,发兵攻打桀宋,攻下宋国后,楚国、赵国、魏国、卫国都会感到恐惧。这样我们名义上是尊秦为帝,实际上却让天下人憎恨秦国,这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齐王听从了苏代的建议,称帝两天后放弃了帝号。十二月,吕礼从齐国来到秦国,秦王也取消了帝号,重新称王。秦国出兵攻打赵国,攻占了赵国的杜阳。
公元前287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新垣和曲阳。
公元前286年,秦国的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的河内地区。魏国向虎狼般的秦国献出了安邑来求和,魏国表示“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只是一味的割地求和。秦国于是将安邑的居民迁回了魏国。
秦国又在夏山击败了韩国的军队,韩国这时表示,我心里太委屈了,但我没办法,只能任人宰割,谁叫我没本事呢!
宋国有一只雀在城角生了一只鸇鸟。史官占卜后说:这是大吉之兆呀。雀小而生大,意味着宋国必将称霸诸侯,无敌于天下(想的真是太美好了)。宋康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起兵灭掉了滕国;攻打薛国;又向东击败了齐国,夺取了齐国五座城池;向南击败了楚国,夺取了楚国三百里土地;向西击败了魏国的军队。至此宋国与齐国、魏国成为了敌国,看到这个战绩,宋康王就更加自信了,相信自己能够称霸天下。为了尽快实现霸业,他射天鞭地,砍倒社稷神像并烧毁,以示自己能够威服鬼神。他在宫中通宵饮酒,宫中的人都高呼万岁,堂上的人也跟着高呼,堂下的人又跟着高呼,门外的人也跟着高呼,以至于整个国都中没有人敢不高呼万岁的。天下人都称宋康王为“桀宋”。齐湣王咽不下这口气,就起兵讨伐宋国,结果宋国百姓四散逃走,城池也无人防守。宋王逃到了魏国,最终死在温地。人呀!不能飘,一定要戒骄戒躁,要能认清楚自己的实力,不能有一点小胜利就忘乎所以,这个时候更应该励精图治,巩固好现有的资源,在想着去扩展,宋康王的这种做法不值得学习。
公元前285年,秦王在宛地与楚王会面,在中阳与赵王会面。秦国的蒙武率军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九座城池。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变得骄横,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还企图吞并东周和西周,自立为天子。狐咺直言劝谏,被齐王在檀衢处斩;陈举直言不讳,被齐王在东闾处死。燕昭王日夜安抚百姓,使国家更加富足,于是与乐毅商议攻打齐国。乐毅说:“齐国继承了霸国的基业,地广人多,单靠我们一国难以攻下。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齐国,不如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一同攻打,这样我们的损失会小。”于是燕王派乐毅去联合赵国,另派使者联络楚国和魏国,并让赵国以伐齐之利引诱秦国。诸侯国都对齐湣王的骄横暴虐感到不满,纷纷争相与燕国合谋伐齐。齐湣王的骄横无礼必然招致灾祸。
公元前284年,燕王调动燕国全部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秦国的尉斯离率军与三晋的军队会合。赵王将相国印授予乐毅,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四国军队攻打齐国。齐湣王调动全国军队抵抗,双方在济西交战,毫无疑问齐军大败。乐毅让秦、韩两国的军队回国,分派魏军攻占宋国故地,部署赵军收复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军长驱直入,追击齐军。剧辛说:“齐国大而燕国小,我们依靠诸侯的帮助才击败了齐军,应该及时攻占齐国的边城来壮大自己,这是长久的利益。现在如果只是深入齐境而不占领城池,只会让齐国人怨恨我们,对燕国没有实际好处,反而会结下深仇大恨,将来一定会后悔。”乐毅说:“齐王自恃功高,刚愎自用,不听从臣下的意见,废黜贤良,信任谄媚之人,政令暴虐,百姓都怨声载道。现在齐军全军覆没,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的百姓一定会背叛齐王,齐国内乱爆发,齐国就可以被我们攻占。如果我们不乘胜追击,等到齐王悔悟前非,改过自新,安抚百姓,那时再想攻打齐国就难了。”于是乐毅率军深入齐境。齐国果然大乱,百姓都失去了控制,齐湣王出逃。乐毅进入临淄,夺取了齐国的宝物和祭器,把它们都运回了燕国。燕王亲自到济水边犒劳军队,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并让他继续攻打齐国尚未投降的城池。齐湣王逃到了卫国,卫国国君让出宫殿给他居住,并向他称臣,供应一切生活用品。齐湣王寄人篱下,态度还是那么傲慢,卫国人气愤地攻击他。齐湣王又逃到邹国和鲁国,仍然摆出骄横的姿态,邹、鲁两国都不接纳他,最后他逃到莒地。楚国派淖齿率军救援齐国,淖齿因此成为齐国的相国。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落他的罪行:“千乘和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天降血雨,沾湿了衣服,你知道吗?”齐湣王回答:“知道。”淖齿又问:“赢地和博地之间,地裂泉涌,你知道吗?”齐湣王回答:“知道。”淖齿再问:“有人在宫门前哭泣,却找不到人,离开时还能听到哭声,你知道吗?”齐湣王回答:“知道。”淖齿说:“天降血雨,是上天在警告你;地裂泉涌,是大地在警告你;有人在宫门前哭泣,是百姓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你了,你却不知悔改,我怎么能不杀你!”于是淖齿在鼓里杀死了齐湣王。
荀子有话说:国家是天下最有利的工具。掌握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就能获得大安、大荣,成为积累美德的源泉。不掌握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就会面临大危、大累,拥有国家还不如没有国家。等到国家危亡时,君主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可得,齐湣王和宋康王就是例子。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依靠道义就能称王,依靠信用就能称霸,依靠权谋就会灭亡。治理国家要倡导礼义,而不要做有害于礼义的事。即使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得到天下,仁者也不会去做。坚定地维护国家和内心的原则,才能稳固。与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义士;国家颁布的法律,应该是义法;君主所极力推崇的,应该是义志。这样,臣民就会以义来尊崇君主,国家的基础就稳固了。基础稳固,国家就安定;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所以说,用国家来推行道义,一天就能彰显光明,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义立而王”。
即使德行还不够完善,道义还不够完备,但天下的治理已经大致具备了,刑罚和赏赐已经取信于天下,臣民都明白可以依靠君主。政令已经颁布,即使看到成败,也不欺骗百姓;盟约已经签订,即使看到成败,也不欺骗盟友。这样,军队就会强大,城池就会坚固,敌国就会畏惧;国家一旦明确原则,盟友就会信任。即使是一个偏僻的小国,也能威震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信立而霸”。
如果治理国家只追求功利,不致力于弘扬道义和信用,唯利是图;对内不惜欺骗百姓以谋取小利,对外不惜欺骗盟友以谋取大利。不努力治理自己已有的东西,却总是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样,臣民百姓都会以欺诈之心对待君主。君主欺骗臣民,臣民欺骗君主,国家就会分裂。这样,敌国就会轻视,盟友就会怀疑,权谋之术日益盛行,国家难免危亡,最终走向灭亡,齐湣王和薛公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强大的齐国不是用来推行礼义,不是用来修明政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而是不断地勾结外国、扩张势力。所以齐国虽然强大,南足以破楚,西足以屈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灭宋。然而当燕国和赵国起兵攻打齐国时,齐国就像枯树一样轻易被摧毁,齐湣王身死国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后世谈论恶政时一定会提到他。这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依靠礼义而依靠权谋。
这三种治国之道,是明君必须谨慎选择的,也是仁人必须明白的。善于选择的人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就会被别人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