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渐渐安静,许多原先质疑者开始认真记录。茶歇时,竟有老西医前来请教:“林先生,您说的‘益气活血’与现代医学的‘改善微循环’可否对应?”
更令人意外的是,商会会长朱世昌突然现身:“我儿明轩现已能执杖行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效果!”现场掌声雷动。
下午的研讨中,林闻溪提出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引发热议:西医诊断明确病名,中医辨证确定证型;西医解决局部病变,中医调整整体状态。
“譬如治疗感染,”他举例,“西医抗菌消炎,中医清热解毒。但若患者正气已虚,就需加用扶正药物。这就是中西医互补。”
会议最终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倡议书》,决定成立五个研究小组。林闻溪被破格任命为“标准化研究组”副组长,负责制定中西医结合病案规范。
闭幕式上,麦克莱恩教授特别指出:“今日最可喜者,非通过多少决议,而是看见年轻一代打破门户之见。林闻溪医师的报告证明:中西医结合不是空想,而是可行的道路。”
陆九芝先生则捻须微笑:“孺子可教也!中医传承有人,创新有人,幸甚至哉!”
当晚庆功宴上,周振邦举杯致歉:“闻溪,我以前小看你了。今日方知,中西医结合确有大文章可做!”林闻溪诚恳道:“振邦兄精于西医,若肯携手,必能共创佳绩。”
月光下,林闻溪在日记中沉思:“今日一会,如医界之缩影:有质疑,有坚守;有碰撞,有融合。吾辈青年医者,当以开放心态继承传统,以科学精神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之路,虽漫漫其修远,然今日已见曙光...”
他轻轻摩挲着刚收到的研究会会员证——编号071,最年轻的正式会员。这薄薄一纸,承载的是千钧重任。
窗外秋风送爽,吹动案头书页。《中西医结合病案书写规范(草案)》的第一行墨迹未干:“一、主诉:中西医双表述;二、现病史:含西医病程与中医证候演变...”
年轻的医者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有志同道合者相伴,有师长前辈指引,更有无数病患期待,他必将在这条路上坚定走下去。
医学的未来,正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悄然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