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面难住了林闻溪。中医传承千年,靠的是疗效验证,而非分子机制。
麦克莱恩教授再次介入:“陈先生,我理解你的疑虑。但医学的本质是治愈疾病,有时疗效先于解释。盘尼西林初用时,我们也不完全了解其作用机制。”
他安排陈老做客观指标检测:肺功能改善20%,血氧饱和度提高。数据面前,陈世璋的疑虑稍减。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第二周。陈老突然受凉,咳喘复发,痰多难咯。陈世璋立即质疑:“看吧,还是不行!应该回西医治疗!”
林闻溪诊察后道:“此乃新感外邪,非药无效。当急则治标,先宣肺化痰。”他改用射干麻黄汤,三剂而平。
事后,林闻溪特地找来相关研究文献:现代药理证实,附子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能强心、扩张支气管;肉桂醛有抗炎作用;熟地黄多糖能调节免疫...
陈世璋翻阅这些资料,态度明显软化:“原来中药也有科学研究。”林闻溪诚恳道:“陈先生疑虑皆在情理。中医确需与时俱进,用科学方法阐释机理。然数千年临床经验,亦不可轻弃。”
陈老治疗月余,已能独立行走,无需药物维持呼吸。临别时,他紧握林闻溪的手:“小大夫,多谢你耐心解惑,坚持治疗。”
陈世璋也面露愧色:“惭愧惭愧,我留洋数年,只知科学万能,却忘了医者仁心比技术更重要。家父病愈,不仅因药效,更因诸位耐心沟通,消除我等疑虑。”
赵主任语重心长:“病家疑虑,医者当以诚相待,以效证言,以理解惑。中西医结合,非但技术结合,更是信任建立。”
此事后,中西医结合科制定《患者沟通规范》,要求:一、详细解释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二、提供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三、尊重患者选择权;四、用客观数据辅助说明疗效;五、耐心解答所有疑问。
林闻溪在日记中深思:“今日方知,医患之间,疑窦易生,信任难建。病家之疑,非刁难也,乃性命所系,不得不慎。为医者,既需医术精湛,更需诚心沟通,方能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中西医之争,不仅在学理,更在人心...”
窗外,陈家人搀扶老者远去。林闻溪望着他们背影,想起祖父常说的话:“医者,意也。得其意,忘其形;治其心,愈其病。”
医学之道,既在药石针砭,也在言语沟通;既在实验室数据,也在病家信任。而这中西医结合之路,正是要在这多方维度间,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月末总结时,麦克莱恩教授特意提到这个案例:“我们证明了,通过真诚沟通和疗效验证,即使最怀疑的患者也能建立对中医的信任。这是中西医结合成功的关键一步。”
梁启远也感慨道:“我以前只重视医学技术,现在明白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中西医各有优势,而沟通与信任是发挥这些优势的桥梁。”
林闻溪望向诊室里“大医精诚”的匾额,心中豁然:精于医术,诚于人心,这才是医者的根本。无论中医西医,唯有以诚相待,以效证言,方能消除疑虑,共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