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昨日起开始测量,这是今晨的数据。”夏梦云呈上记录。
麦克莱恩扫了一眼:“不够规范。应严格在晨起未活动前测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他转向众人,“生殖医学是精密科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梁启远提问:“教授,是否应考虑做输卵管通液试验?”
“逐步来。”麦克莱恩道,“先排除内分泌和子宫因素,再考虑输卵管问题。明日安排血激素测定。”
突然,麦克莱恩注意到病历中的一味中药:“这是什么?丹参?谁开的?”
林闻溪上前一步:“学生见患者有气血瘀滞之象,故建议加入丹参以活血化瘀。”
“依据是什么?有临床试验数据吗?剂量如何确定?与其他药物有无相互作用?”麦克莱恩连珠炮似地问。
林闻溪一时语塞。中医用药多凭经验和经典,哪来这些数据?
麦克莱恩语气稍缓:“医学不是玄学,每一个决定都应有理有据。中药或许有效,但需科学验证。”
查房继续进行,每到一床,必先查看体温表、医嘱单、护理记录,所有治疗都必须有据可查、有规可循。这种高度规范化的医疗模式,让林闻溪既感到束缚,又不得不承认其严谨性。
查房结束前,麦克莱恩做了简短总结:“医学之道,在于明理;明理之要,在于求实。无论中医西医,唯有实事求是,方能造福病家。”
返回科室途中,梁启远难掩兴奋:“这才是现代医学!有条有理,有据可查。不像中医,全凭感觉。”
林闻溪沉思良久,方道:“西医重规范,中医重变通,各有所长。譬如沈文茵之病,西医检查可发现微观异常,中医辨证能把握整体失衡。二者结合,或更周全。”
赵海桥主任不知何时出现在他们身后,闻言微笑:“闻溪所见甚是。麦克莱恩教授重规矩数据,乃科学精神;中医讲辨证论治,乃哲学智慧。真正的大医,当兼收并蓄。”
下午,沈文茵的活检报告送回: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所有人震惊之余,不禁后怕——若按常规调经促孕治疗,恐延误病情。
麦克莱恩亲自来到中西医结合科:“此病例提醒我们,现代检查手段不可或缺。但我也注意到,是中医的细致问诊先发现了异常迹象。”他难得地露出赞许之色,“中西医结合,或许真有可为。”
夜幕降临,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今日随麦克莱恩教授查房,始知西医之严谨有序;观沈文茵之病例,乃悟中医之见微知着。医道漫漫,岂可偏执一隅?当兼容并包,取长补短...”
窗外月色如水,映照着医途上的年轻学子。规矩与变通,数据与直觉,西方与东方,这些看似对立的理念,正在他心中慢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