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床上,一位老者面色灰败,呼吸急促。急诊科医生快速交代:\"急性心衰,洋地黄效果不显,家属拒绝手术,只好转来你们科试试。\"
林闻溪深吸一口气,首次独立接诊就是如此危重病例。他稳住心神,先切脉:脉微欲绝,三五不调;观舌:舌紫苔腻;问诊:胸闷喘促,不能平卧。
\"此乃心阳虚衰,水气凌心之证。\"他迅速判断,\"当务之急,温阳利水。\"
但如何温阳利水?纯用中药恐缓不济急,单用西药又已效果不显。
刹那间,五年所学在脑中飞转。他想起秦若虚的实验数据:附子有强心作用,但需谨慎使用;想起麦克莱恩讲的血管活性药物原理;想起祖父用真武汤治疗心衰的医案...
\"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林闻溪果断下令,\"准备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滴,同时煎服真武汤加减。\"
护士面面相觑:\"参附注射液是中药制剂,从未与西药联用...\"\"按我说的做。\"林闻溪语气坚定,\"我全程负责。\"
治疗过程中,他寸步不离守候,时刻观察反应。两小时后,患者呼吸渐平稳,可半卧位。家属喜极而泣:\"多谢大夫!\"
但林闻溪不敢松懈,直至傍晚患者病情稳定,才发觉自己一天未进水米。
走出医院时,华灯初上。细雪又起,落在脸上清凉宜人。林闻溪漫步赣江畔,回想这一日的惊心动魄。临床深处,果然比想象中更加复杂艰难。
他在江边长椅上坐下,取出祖父所传银针。针尖在雪光中闪着寒芒,如同医者前路的微光。他知道,从学堂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步虽然迈得艰难,但方向已经明确。
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似是医学院的下课铃,又似是迎接新阶段的号角。林闻溪收起银针,向着江对岸的灯火深深一揖:
\"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夜中,年轻医者的身影坚定而清晰。五年的理论学习已成过去,真正的医学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融汇中西的道路,注定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
他将向着临床深处,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