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他之前在网上搜罗林远志“黑料”时偶然发现并申请加入的群组。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移动鼠标,点开了那个不断闪烁的群图标。
他需要找到一个能认同他、支持他观点的地方,来抵消现实带给他的巨大冲击和孤立感。
……
另一边,林医馆的日常依旧忙碌而有序。
上午门诊时,女科诊室的宋金喜那边,转诊过来一位特殊的病人。
约三十岁的康小姐,穿着高领毛衣,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烦恼和羞涩,走进了林远志的诊室。
“林医生,您好,是宋医生让我直接过来找您的。”康小姐小声说。
“康小姐请坐,是哪方面不舒服?”林远志问。
康小姐犹豫了一下,似乎难以启齿,但还是鼓起勇气,低声说:“是复发性毛囊炎,主要在后背和脖子后面。反反复复长了十几年了,好了长,长了好,留下好多难看的疤。都快没法穿低领衣服了……”
她的声音带着哭腔。
在征得同意后,康小姐略显尴尬地转过身,撩起后颈的头发并稍稍拉下衣领。
文静如上前协助查看。只见她后颈发际线以下、以及后背脊柱两侧,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暗褐色的陈旧性疤痕,那是常年毛囊炎愈后留下的色素沉着和瘢痕组织。
而在颈椎中段附近,赫然又有两个新发的、红肿热痛的毛囊炎,一个有鹌鹑蛋大小,一个如红枣般大,顶部已有脓头,显然正处于急性炎症期。
“西医皮肤科看了无数次了,”康小姐苦恼地说,“抗生素、维A酸、各种药膏,用了就好一点,停药没多久又复发。也看过好几个中医,说是湿热火毒,开了不少清热祛湿解毒的药,吃了好像也没太大改善。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永远没有尽头似的。听说林医生您办法多,宋医生就让我来请您看看。”
文静如在一旁看着,凭借自己过去的临床经验,下意识地分析道:“林医生,这确实是典型的热毒蕴结肌肤的表现。常规思路应该是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为主,比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之类的方剂加减,或者外用拔毒膏、鱼石脂软膏引流脓液。”
林远志没有立刻回答,他仔细观察着那些毛囊炎分布的位置,目光顺着脊柱和两侧扫过,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指着那些新旧病灶,对文静如说:“静如,你注意看,她这些毛囊炎,无论是陈旧的疤痕,还是新发的病灶,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区域?”
文静如经他提醒,再次仔细看去,很快发现了规律:“咦?好像大部分都长在脊柱正中线上,或者紧贴着脊柱两侧,您的意思是……”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区域。”林远志肯定地说,“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
她这反复发作的毛囊炎,病位高度集中在膀胱经上,说明热毒并非弥漫全身,而是壅滞在足太阳膀胱经这一条经络之中。热毒循经上犯,郁于肌肤腠理,不得外泄,故而反复发作。”
他顿了顿,提出了一个与传统内服清热不同的思路:“对于这种经络郁热,有时‘外治’比‘内服’更直接、更快捷。《黄帝内经》讲‘菀陈则除之’,‘络脉结刺血’。对于壅滞在经络中的陈腐热毒,刺络放血是直截了当的泻法。”
他对文静如吩咐道:“静如,你带康小姐去针灸治疗室,找刘师傅,让他在双侧‘委中穴’刺血。‘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又是‘血郄’,善于治疗血分热毒。能引导膀胱经郁积的热毒下行外泄。刺血后拔罐,尽可能多地排出黯黑色的瘀血。。”
文静如听得眼前一亮,这是一种她从未在教科书或医院里见过的思路。
她立刻点头:“好的,林医生!我马上带康小姐过去!”
大约二十多分钟后,文静如带着康小姐返回了诊室。
康小姐的脸上带着惊奇和轻松的表情,她一边走一边忍不住用手摸着后颈,欣喜地说:“林医生!太神奇了!刚才刘师傅给我在腿弯那里放了点血,就刚才那一会儿功夫,我就感觉脖子后面那两个大火疖子,胀痛的感觉一下子减轻了好多,感觉没那么火烧火燎的了,真是太谢谢您了!”
林远志微微一笑,并不意外:“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郁热得泄,症状自然缓解。这只是第一步。之后可能还需要结合内服中药,清解余毒,并调理体质,防止复发。今天先这样,明天同样时间再来做一次刺血,巩固效果。如果红肿消退明显,就不必再刺了。”
康小姐离开,眼中重燃起了希望。
文静如送走她后,回到诊室,脸上充满了敬佩和求知欲:“林医生,您刚才的思路真是太精妙了!直接从经络论治,比我之前想的单纯内服清热解毒方,确实高明得多。您是怎么立刻想到‘委中刺血’这个方法的?”
林远志一边示意叫下一位病人,一边平淡地回答:“见到病位循经,自然想到循经取穴,泄其郁结。这只是基本操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多考虑外治法的结合应用。”
文静如认真地点点头,将这番话牢牢记在心里。
她越发觉得,跟在林远志身边,每一天都能学到真正贴近临床、灵活变通的中医思维,这远比她在医院里按部就班学到的要多得多。
忙碌的一天门诊结束。
傍晚,吃过简单的晚饭后,萧宣找到了林远志和文静如。
“远志,静如,准备一下。晚上安排了一个出诊,在城郊,有点远。”萧宣晃了晃车钥匙,“我开车送你们过去。”
三人坐上萧宣的SUV,驶入夜幕笼罩下的城市街道。
车内,舒缓的音乐流淌。
开了一段路,萧宣看似随意地再次提起了那个话题:“远志,关于程勇先生那个一体化中医平台的投资方案,你这几天,考虑得怎么样了?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林远志望着窗外流逝的霓虹,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宣姐,我还是那个态度。目前,我对这种大规模的资本扩张,兴趣不大。”
“为什么呀?”萧宣有些不解,甚至有点着急,“程勇他们的实力和方案都很靠谱!品牌、资金、管理团队他们都能解决,我们只需要输出技术和品牌,风险极小,收益可观!这能一下子把‘林医馆’做成全省,甚至全国性的标杆!错过这个机会,可能就再也不会有了!”
坐在后座的文静如也忍不住轻声附和道:“林医生,萧掌柜说得有道理。现在愿意大手笔投资纯中医领域的资本确实很少,程先生看起来也很有诚意。如果能做成,对中医的推广和发展也是好事。”
“我知道你们的想法。但中医的核心,在于‘人’,在于‘辨证’,在于‘疗效’。规模过大,流程标准化,管理层级增多,我担心最终变成一个打着中医旗号的‘健康服务流水线’。
我现在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提升医术,处理好眼前的每一个病例上。至于扩张,时机到了,自然会水到渠成。强求而来的规模,未必是好事。”
他看向萧宣,语气果断:“宣姐,如果程勇那边再联系你,你就直接回复他:我目前没有接受外部投资、大规模扩张的计划,感谢他的看重,让他不必再在我们这里浪费时间了。”
萧宣看着林远志坚定的侧脸,知道他已经下了决心,再多说也无益,只好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些许惋惜:
“好吧,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会回复他的。只是……真的觉得有点可惜了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