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龙参园”的木牌立起来,像在山海屯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最初的惊奇和议论过后,屯里人发现张西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真真切切地扎在了后山那片林子里,每日里忙碌的身影比伺候自家庄稼地还要上心,那股看热闹、说风凉话的劲儿也就渐渐淡了。毕竟,渔家人和山民骨子里都敬重肯下力气、有正经营生的人。
参园的建设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日后漫长而精细的管理。张西龙深知,人参这“娇贵”的玩意儿,从种子落地到最终收获,是一场长达数年的马拉松,比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极致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照料。
播种下去约莫半个月后,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清晨,张西龙照例来到参园巡查。当他蹲下身,拨开覆盖的苔藓,仔细查看畦垄时,心脏猛地一跳!只见在湿润黝黑的土壤缝隙里,一点点极其柔弱的、顶着种壳的嫩黄绿芽,如同羞涩的精灵,悄然探出了头!
“发芽了!福海叔!栓柱!快来看!参籽发芽了!”饶是张西龙心性沉稳,此刻也忍不住激动地喊出声来。
福海和栓柱闻声跑来,蹲下一看,脸上也都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哎呀!真出了!还真让你给种出来了!”福海捻着胡须,笑得满脸褶子都堆在了一起,仿佛是自己得了宝贝。
“嘿嘿,西龙哥,看来这事儿有门儿啊!”栓柱也憨笑着。
这第一批破土而出的嫩芽,虽然细小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折,却给所有人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它们证明了,在这片模拟的山林环境下,人参种子是可以萌发的!
然而,喜悦之余,更大的责任也随之而来。稚嫩的参苗极其脆弱,需要格外的呵护。
遮阴是第一要务。春夏之交,阳光日渐强烈。张西龙带着人不断修补和调整遮阴棚上的榛柴柞树枝条,确保参苗既能得到必要的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又不会被正午的毒日头灼伤幼苗。这需要时常观察,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是个细致活。
除草更是重中之重。林下的土地肥沃,各种杂草的生命力远比娇嫩的参苗旺盛得多。它们会疯狂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张西龙定下了规矩:参园里的草,必须用手一根根地拔除,绝不能使用锄头,以免伤及参苗纤细的根系。于是,经常能看到张西龙、林爱凤(在她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张西营、栓柱等人,跪在参园的畦垄边,小心翼翼地、一遍遍地清理着杂草。这活儿枯燥且劳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手指都被草汁染绿。
“当家的,这比赶海捞参可累多了。”林爱凤挺着渐大的肚子,忙活一阵就得直起腰歇歇,擦着额角的细汗说道。
张西龙连忙扶她到旁边坐下,递上水壶,心疼地说:“让你别来偏要来,快歇着。这活儿就是磨人,急不得。”
林爱凤看着丈夫晒得黝黑的脸庞和专注的神情,温柔地笑了笑:“没事,活动活动也好。看着这些小苗苗一天天长大,心里头踏实。”
水分管理也颇有讲究。人参喜湿怕涝。天气干旱时,需要从小蓄水池挑水,用细孔喷壶轻轻洒水,保持土壤湿润;遇到连雨天,则要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畦垄积水导致烂根。张西龙几乎成了“看天吃饭”的专家,对天气变化异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