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工商业发展,疏通运河,保障商路安全她也在全力推行。
沈玉清利用其原有的商业网络,大力发展与海外、乃至通过秘密渠道与北方地区的贸易,为国家积累财富。
李莫愁还命刑部尚书主持编纂《夏律》,废除前宋繁冗苛法,制定简明公正的新律,使国家运行有法可依。
杨康则全力推进军事改革。
他利用和平时期,对三十万军队进行轮训,进一步强化纪律和战术配合。
招募新兵,补充缺额,始终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工部尚书徐方得到大力支持,广泛招募工匠,不断改进和研发新的守城器械、铠甲兵刃,甚至开始尝试小规模的火器应用。
长江防线被加固得如同铜墙铁壁。
在李莫愁的启示下他还设立“讲武堂”,由杨康和军中宿将亲自授课,培养忠于夏国、具有现代军事思想的青年军官,为军队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
沈玉清战后经济重建的核心。精确核算人口田亩,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管理国家仓廪,同时继续拓展贸易,为国库注入活力。
苏玉洁战后的重点转向全民医疗保健和瘟疫防治。
建立更多的官立医馆,培训更多的医者,推广卫生知识,夏国百姓的健康水平得到显着提升,人口逐渐恢复增长。
其他各部中工部忙于修复战争创伤,兴修水利道路;礼部开始制定朝仪,规范文化教育,凝聚国家认同;刑部则四处巡察,确保新律落实,地方安宁。
短短数年的休养生息,在“二圣”及整个班底的高效治理下,大夏国境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战争创伤被迅速抚平,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军事实力稳步增强,民心归附,国力日盛。
然而,无论是临安皇宫中深夜仍亮着烛火的文圣书房,还是长江沿岸日夜巡逻的夏武军将士,都清楚地知道,和平是暂时的。
北方的巨狼正在舔舐伤口,积蓄力量。
下一次风暴来临之时,将决定华夏命运的最终走向。
大夏国,在这难得的和平间隙里,正抓紧每一刻,将自己锤炼得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