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休养生息(1 / 2)

“夏”国的建立,如同一面骤然竖起的旗帜,不仅宣告了江南之地脱离南宋腐朽朝廷的掌控,更代表了汉地抵抗力量的新生与整合。

这无疑狠狠挫伤了意图一统天下的蒙古的锐气。

铁木真勃然大怒,调集重兵,对新生的大夏政权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意图将这个襁褓中的政权扼杀。

然而,此时的“夏”国,已非昔日孤城临安。

在杨康的统帅下,三十万“夏武军”依托经营数年的坚固城防和水利工事,进行了一场场惨烈而卓有成效的防御战。

军队经过四年战火洗礼和系统训练,士气高昂,战术灵活,不再是过去一触即溃的宋军。

杨康本人更是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将古墓派的机变与战场谋略结合,屡次挫败蒙古人的攻势。

李莫愁坐镇后方,与户部尚书沈玉清紧密配合,保障了前线物资的源源不断。

新建立的行政体系高效运转,使得境内秩序井然,民心稳定,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苏玉洁领导的医官体系则在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降低了伤亡率,稳固了军心民心。

蒙古大军虽骁勇,但在“夏”国军民的同心协力下,接连遭受重创,损兵折将,却始终无法突破长江防线,反而因为后勤线拉长、水土不服等原因,自身损耗巨大。

在经历了几次关键战役的失败后,蒙古方面意识到短期内无法吞下这块硬骨头,加之内部可能存在的权力交接或其它战线牵制,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下令退兵,与“夏”国形成了沿长江对峙的暂时平衡局面。

战事暂歇,硝烟散去,但李莫愁和杨康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蒙古元气未伤,迟早会卷土重来。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必须争分夺秒地用于巩固内部,增强国力。

李莫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内政治理上。

她下令大幅度减免农民税赋,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由沈玉清统筹,将战时部分官营工坊转为农具制造,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得饱经战乱的江南农业得以迅速恢复。

她还亲自主持官员考核,罢黜昏庸贪腐之辈,大力提拔在抗蒙和治理中表现出色的干才。

吏部尚书严格执行新的选官制度,使得夏国官场风气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