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象征着理想,也象征着迷惘;它既是诗意的,又可能是虚空的。
然而,这份对“远方”和“漂泊”的浪漫主义想象,也正是它最值得被理性审视的地方。当我们将诗意的滤镜褪去,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便浮现出来:远方有什么?远方在哪里?
1.远方有什么?
诗人海子,一个同样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在历经生活的磨砺之后,给出了一个苍凉的回答:“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这句悲壮的呐喊,几乎宣告了“远方主义”的破产,几乎戳破了所有浪漫主义者的幻梦。
在理想主义的光辉下,远方往往被神化——它承载着希望,却也掩盖着失落。
当一个人真正抵达“远方”——那个被想象所无限美化的“别处”,他就会发现那里也有尘土,也有疲倦,也有和此地一样的孤独。它与“此处”并无本质不同。
2.远方在哪里?
远方总是令人心生向往,但远方在哪里?
你脚踏之地,就是别人的远方,就是别人梦想的地方。
远方仍然在地上。你走得再远,脚仍然踏在地上,这就是远方的传说破灭的原因。如果远方真的就是天堂,耶稣就不会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那才是真正的“远方”——不是地理的,而是灵魂的;不是到达的,而是指引的。
发现“远方”的虚空后,我说,“我之所以向往远方,因为它在远方”。这是用远方之外的远方、用一种永无止境的延伸来修补“远方”的漏洞,这是维护“远方”的尊严的唯一办法。远方的远方是一个到达不了的地方,能够到达的远方其实一无所有。
3.理性的远方
不要幻想诗性的流浪,那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从现实角度看,我并不反对一个人走向远方,去闯荡,去开拓。
远方虽然没有浪漫,但或许有机会,或许更多一些发展的机会。
当你在远方获得了世俗的成功,请不要说你实现了“理想”,你只是实现了“成功”而已。
泰戈尔的这首诗,以其温柔,为所有漂泊的灵魂,提供了一个诗意的慰藉。但我们作为读者,也应怀有一份清醒:真正的归宿,从来不在任何一个地理坐标之上,它只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以及那超越于尘世之上的、对终极真理的回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