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物是人非(2 / 2)

“第二,是‘产业死循环’,或者说,是‘产业孤岛’。”林远伸出第二根手指。

“我去了江州高新区,那个号称要打造‘江南光谷’的省级产业园。硬件条件无可挑剔。但我看到的是什么?是一座座空置的厂房和一片死寂。我找到了园区里最后一家还在坚持的企业,由海归博士张春华创办的‘氮化镓’项目。”

“我问他为什么会成这样子?他说,一个芯片项目需要的是一个生态。上游,需要能稳定供应高纯度特种气体的化工企业;下游,需要能做晶圆切割、封装、测试的配套厂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能源源不断提供熟练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这些规划里都有,但现实里全都没有。”

“我们花了上百亿,建了一座硬件顶级的‘机场’,却没有为它修建一条能连接外界的‘高速公路’。我们只负责‘筑巢’,却忘了‘引凤’之后,还需要给它准备虫子和水。最终的结果就是,凤来了,又饿着肚子飞走了。这就是典型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

“第三,也是最致命的,是‘金融死循环’。”

林远的声音变得愈发沉重。

“张博士的项目,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就是拿不到一分钱投资。为什么?我查阅了省产业引导基金和江州几家主流风投机构近三年的投资名录。超过八成的资金,都流向了见效快的消费互联网、电商直播和游戏领域。而像张博士这种需要五年以上研发周期、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的硬科技、基础材料项目,在他们的评估体系里连第一轮都过不了。”

“我们的金融资本缺乏耐心。”

当林远讲完这“三大死循环”,整个办公室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张承志静静地听着,林远说的这些情况,他当然知道,尤其是关于张春华的情况,他也十分了解。

“你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他看着林远,眼神复杂地说道,“就把我们这些搞了十几年经济规划的老家伙们,揣在心里却又不敢轻易拿到台面上来说的‘病根’,给全都掀了出来。”

“审批死循环、产业孤岛、金融短视……”他喃喃地重复着这几个词,像是在品味一杯苦酒,“说得好啊,一针见血。”

他站起身,走到身后那个铁皮文件柜前,神情显得有些犹豫。

他用手摩挲着那把锁,仿佛那背后锁着的是一个潘多拉魔盒。

最终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他拿出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柜子。

他吃力地拖出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

档案袋上,没有打印的标题,只有一个用红色的钢笔,手写的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内部存档。

“林远同志,”他将这份沉甸甸的档案袋,推到了林远的面前,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郑重,

“既然省委让你来掌舵‘数产办’,我相信你就是那个能治好这些‘病’的人。”

“这份东西是我从五年前就一直在整理的。我私下里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死亡名单。”

林远的心猛地一跳。

他伸出手轻轻地触摸着那粗糙的牛皮纸封面。

“这里面记录了过去五年,全省十一个地市,所有向省里申报立项后,最终失败、烂尾、或者半死不活的高新产业项目。一共是一百一十七个。”张承志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

“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我亲自带队去做的失败原因追溯分析。有的是因为地方主官好大喜功,盲目上马,最终技术路线判断失误;有的是因为部门壁垒,互相扯皮,错过了最佳的发展窗口;有的是因为被金融资本中途抽贷,导致资金链断裂;更多的则是因为你刚才说到的那‘三大死循环’……”

“这里面浪费掉的财政资金,超过三百个亿。更可惜的是那些像张春华一样,满怀着理想,最终却黯然离场的创业者们。”

“这份材料,今天我正式交给你。”张承志说道。

“若冰当年,把你这个小家伙带到我面前的时候,私下里就跟我说,你林远是个能成事的人。她的眼光我一直都信。”

林远听到张承志提起萧若冰,他的心微微发颤。

那是埋藏在内心多年的情愫吗?他自己也不知道。

从发改委出来,天色已经擦黑。

林远没有立刻回办公室。

他让顾盼将车停在江边的一处僻静角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车里,借着车内昏黄的阅读灯,翻看着那份“死亡名单”。

档案袋里没有想象中的官方报告。

而是一页页写满了字的稿纸,和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

有的是荒草丛生的“高新园区”;有的是锈迹斑斑的闲置设备;有的是技术人员在简陋实验室里,那充满迷茫和疲惫的眼神……

每一页纸,都像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

每一个失败的项目背后,都标注着张承志用红笔写下的、简短而又犀利的评语:

“xx市光伏产业园项目,投资87亿,烂尾。主因:地方保护主义,排斥外来技术团队,强行扶持本地‘关系户’企业,最终产品良品率不足30%,被市场淘汰。”

“xx区生物制药孵化基地,投资32亿,烂尾。主因:金融短视。引导基金在A轮融资后,为追求短期回报,强行要求创始人签署对赌协议,逼迫企业放弃长期研发,转向低端仿制药,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

“……”

林远一页一页地翻看着,许久,他才缓缓地合上档案袋。

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他知道该从哪里烧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