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今天起,”杨明宇扔掉粉笔头,拍了拍手,“收起你们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咱们前段时间怎么打赢那场官司的,现在就怎么打赢这场考试。把期末考试当成我们‘14班模式’的又一个项目来做!”
“我们要继续创造神话,超越一班!”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紧接着,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干!继续创造神话!”张伟把书本拍得山响。
“必须把那13.2分赢回来!还得是连本带利!”
看着群情激昂的学生们,杨明宇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知道,这群学生的战斗之心已经被他彻底点燃了。
接下来的两周备考时间,江城一中的高二年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家都在比着学。
隔壁1班,依旧是孙伟老师那套熟悉的题海战术。教室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每个学生头也不抬,面前仍旧是堆积如山的试卷和练习册里。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卫冕冠军,保持无可争议的第一。然后尽量和其他的班级拉开差距。
题海战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是通往高分最稳妥的路径。它就像士兵一样,一板一眼,稳扎稳打的操练,靠着日复一日的操练形成肌肉记忆,只有这样到了战场上才能不慌,才不会操作变形。
而14班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的教室仍旧如同高一一样咋咋呼呼的,有时候热闹得像个菜市场。
杨明宇并没有像孙伟那样搞题海战术,他发的卷子甚至比平时还少了一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全班按照不同学科的强弱项,重新分成了十几个“项目攻坚小组”。
这便是“14班模式”在备考中的具体应用——将一场大型考试拆解成无数个可以被团队协作攻克的小型“项目”。
数学和物理,这两个最需要逻辑思维的硬骨头自然由林天负责。他领着几个理科尖子,组成“尖刀排”,专门负责研究近期各大名校模拟卷里的压轴难题。他们不是一道一道地做,而是把十几套卷子的最后一题全都抄在小白板上,寻找共性,归纳题型,总结题目的共同之处。
“你们看,这道解析几何看着吓人,其实内核还是韦达定理和点差法,换了个壳而已。”林天一边在白板上画着辅助线,一边给组员讲解,“出题老头的心思就那么点,无非就是想用复杂的计算来掩盖简单的原理。我们的任务就是看穿他的伪装,直捣黄龙。”
这种从出题人的视角来审题目让小组成员们大开眼界。他们不再是畏惧地仰望难题,而是学会了像一个出题者一样去思考为什么出这道题,想要考察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