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明宇的办公室里总结“14班模式”的理论时,隔壁1班孙伟的办公室里气氛有些不同。
孙伟正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前,他面前是最近联考的成绩分析报告。报告上一班的数据很好看,他所带的1班平均分、高分段人数、各科状元数量依然牢牢占据着第一的宝座。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是他严苛高效的“题海战术”下又一次硕果。按照惯例他应该感到满意,甚至自得。
然而此刻,孙伟感觉不到应有的喜悦。他还在想着1班与14班的平均分差距。
上次摸底考试,差距是几十分。
这一次联考,差距缩小到了13.2分。
短短两个多月,在经历了那么多“与学习无关”的折腾后,14班追上来了三十多分。更可怕的是,孙伟从各科老师的反馈中得知,14班的试卷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活跃,与自己班里部分学生因过度刷题而导致的思维僵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虽然赢了,但赢得心惊胆战。
更让他心烦意乱的,不仅是分数的追赶,那场辩论赛自己班的辩手们引经据典,而14班那边呢?赵敏那个小姑娘只是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却胜过引经据典。
当时,他也坐在台下,他当时一度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怀疑。
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优秀的考试机器。他们懂康德,懂微积分,懂莎士比亚,是通往清华北大的预备役。但是,他们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呢?
孙伟点燃了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的思绪更发散。
他想起了14班赢得辩论赛后,王昊在台上的那番话,大意是帮助身边看得见的同学,才是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最实在的社会责任。
那句话,当时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的学生们,在辩论赛上高谈阔论着“达则兼济天下”,却对身边一个可能存在的“李浩”视而不见,甚至在赛前还将这次辩论看的可有可无。而14班那群被他一度认为是“旁门左道”养出来的学生,却真正地将“兼济”二字落实到了行动上。
这不仅仅是辩论技巧的输赢,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完败。
“笃笃笃——”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打断了孙伟的沉思。他抬头一看是自己班里的班长,也是上次辩论赛的一辩。
“孙老师,您找我?”男生恭敬地问道。
“哦,进来坐。”孙伟掐灭了烟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跟你聊聊。这次联考,你考得不错,年级第三。”
“谢谢老师,但我比年级第一低了8分,主要是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思路……”班长习惯性地开始了自我批评,这是孙伟最欣赏他的地方——永远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但今天,孙伟却打断了他。
“老师想问你一个学习之外的问题。”孙伟看着他,“你知道14班那个叫李浩的学生家里的事吗?”
班长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听说了。好像是家里出了事,挺可怜的。”他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