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班模式(2 / 2)

“这就是我们整个行动的出发点。”杨明宇用笔点了点那几个字,“我们不是在做慈善,我们是在做一个课题研究。李浩不是被救助的对象,他是我们平等的‘特约研究员’。我们给他的不是捐款,是‘劳务费’。这两者的区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前者会让他永远背负着亏欠感,后者则能让他挺直腰杆和我们站在一起。记住,任何时候,保护一个人的尊严,都比给他一碗饭更重要。”

这番话既是对过去行为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价值观的塑造。学生们听得连连点头。

“然后呢?”杨明宇继续引导,“项目确立了,援助方式也定了,接下来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林天想了想,说:“各司其职。我懂电脑,就负责数据分析;赵敏和陈静心思细,就负责访谈和写报告;王昊……呃,王昊负责动用他的‘钞能力’。”

“喂!”王昊不满地抗议,“什么叫钞能力?那叫资源整合!是张律师的专业指导,才让我们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都对。”杨明宇笑着在白板上画了几个分支,分别写上:数学与编程、心理学与写作、法律与社会资源。然后用一个大括号将它们括了起来,旁边写上:“跨学科整合应用”。

“你们发现了吗?”杨明宇的语气变得有些兴奋,“在这一个项目里,你们不知不觉地把数学、语文、信息技术、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几乎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学科知识都用上了。你们还会觉得数学就是算题,语文就是背课文吗?”

他停了几秒钟,给了学生们消化和思考的时间。

“知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箱。学校为了方便教学,才硬生生把它们切分成了一门门独立的课程。而这个项目让你们有机会把这些工具重新组合起来去解决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这个过程,比你们刷一百套卷子收获要大得多。”

这番议论直接戳中了现代应试教育的痛点。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经意间,已经跳出了“为考试而学习”的低级层次,开始体验“为解决问题而学习”的更高境界。

陈静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此刻她小声地补充了一句:“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的目标。”

杨明宇眼睛一亮,示意她说下去。

“我们做这一切,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赢得辩论赛,也不是为了在法庭上表现多好,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帮助李浩,让他和我们一样,能安心地坐回教室。是这个目标,才让我们所有人愿意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杨明宇听完转过身,用马克笔重重地在所有分支的汇合处,写下了四个字:“价值导向”。

“完美!”他忍不住赞叹道,“陈静说到了最核心的地方。所有的项目、方法、知识,都只是‘术’。而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道’,才是驱动我们走下去的根本。我们的‘道’,就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集体信念。没有这个,前面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他放下笔,看着白板上那张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展示了一个闭环模式:

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启动项目->以保护尊严为原则,进行援助->以跨学科知识为工具,整合解决->以集体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完成升华。

“看到了吗?”杨明宇的声音里充满了激动,“这就是我们在这次危机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东西。我决定给它起个名字就叫‘14班模式’。”

这就是“14班模式”的初步成型。它不再是杨明宇脑中模糊的感觉,而是由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可复制性的教育方法论。

杨明宇看着眼前四个眼神发亮的学生,笑着说:“我们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一个信念,是证明你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现在,我准备构思我的下一本教育专着了。”

他卖了个关子。

“那本书要讲的是一套方法。一套如何将潜能转化为改造成创造价值的真正力量的方法。而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我们今天总结出来的‘14班模式’。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不能只有我一个。你们将是这本书当之无愧的联合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