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回办公桌前,打开了那台学校刚配的崭新电脑。在2003年,互联网还远未普及,拨号上网的“滴滴嘟嘟”声,是连接世界的背景音乐。大部分人上网,还停留在浏览门户网站新闻和使用oIcq聊天的阶段。
但杨明宇知道,在这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互联网上同样隐藏着无数闪烁着未来之光的“金矿”,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去挖掘。
他熟练地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几个关键词。这些词汇,在当时看来,是如此的冷僻和专业,即便是行业内的专家,也未必会去关注。
“Rapidprototypg”(快速原型技术)——这是3d打印技术最早的学术名称。
“FraunhoferILt”(夫琅和费激光技术研究所)——全球顶尖的激光技术研究机构,当时正在进行金属3d打印的早期探索。
“ItdiaLab”(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无数黑科技的诞生地,当时已经有关于“可编程物质”和“数字化制造”的超前沿讨论。
搜索结果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一些英文的学术网站和晦涩难懂的pdF论文。杨明宇耐心地浏览着,将其中几篇他认为最关键、最具颠覆性,同时又相对通俗易懂的文章链接复制、粘贴到了一个新建的文本文档里。
做完这一切,他又打开了一个国内的、在当时还非常小众的机械爱好者论坛。他清晰地记得,前世这个论坛里,潜伏着一位日后成为国内机器人领域泰斗级人物的大学教授。这位教授在当时,就以一个网名为“老顽童”的Id,发表过几篇关于“工业自动化未来趋势”的帖子,虽然应者寥寥,但字字珠玑,充满了超越时代的洞见。
杨明宇很快就找到了那几个被淹没在无数水贴中的帖子,并将论坛地址和“老顽童”这个Id,也一并记录了下来。
他看着自己整理出的这份“情报清单”,满意地笑了。
这些,就是他要递给王昊的“棋子”。
他不会直接告诉王昊答案,他只会像一个神秘的引路人,在王昊碰壁碰得头破血流、一筹莫展的时候,“不经意”地,将这张藏宝图的一角,透露给他。
他要让王昊自己去经历那种拨开迷雾、发现新大陆的震撼与狂喜。因为只有亲手挖出来的宝藏,才会倍加珍惜;只有自己想明白的道理,才会刻骨铭心。
杨明宇将那个文本文档命名为“王昊专属”,然后拖进了一个不起眼的文件夹深处。
他关上电脑,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悄然滑过了一个刻度。
窗外,阳光依旧明媚。几个学生在操场上追逐打闹,青春的欢笑声顺着风,隐隐约约地飘了进来。
一切看起来,都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但杨明宇知道,有些事情,已经不一样了。
一颗足以改变一个家族命运的种子,已经被他亲手种下。它将在那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少年心里,经历怀疑、挣扎、痛苦,并最终破土而出,长成一棵能够为整个家庭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而他,杨明宇,只需端起茶杯,静静地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这,就是身为一个重生者,最大的乐趣——不仅能弥补自己的遗憾,更能像一个幕后的导演,不动声色地为那些曾经在悲剧中沉沦的人们,重新编排一出圆满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