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让你带个差班,你全员本科了? > 第131章 一份尘封的“记忆”

第131章 一份尘封的“记忆”(1 / 2)

王昊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杨明宇站在窗边,看着楼下那个少年挺得笔直的背影,发出了一声轻叹。

他端起那杯茶,却没有喝,只是透过袅袅升起的最后一缕水汽,凝视着窗外那片湛蓝得有些不真实的天空。他的思绪,如同杯中沉浮的茶叶,缓缓地飘向了那个他曾亲身经历过,却又无比遥远的未来。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墙上老式挂钟“滴答、滴答”的走针声,像是在为时间的河流吟唱着亘古不变的伴奏。

对王昊来说,那份报告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挑战,一场与父亲在认知层面的较量。但对杨明宇而言,这份看似荒唐的“作业”,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拯救”。

他之所以敢如此笃定地将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抛给一个高一学生,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为了单纯地磨砺王昊的心性。而是因为,在他的记忆深处,尘封着一个关于王昊父亲——王建国——和那家名为“宏远实业”的工厂,这是一个足以致命的关键节点。

杨明宇闭上眼睛,前世的记忆碎片如同被激活的旧电影胶片,开始一帧帧地在脑海中回放。

那次偶然的同学聚会上,他再次见到了王昊。那时的王昊,早已没了年少时的飞扬跋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沧桑与落魄。几杯苦酒下肚,王昊红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向他吐露了家道中落的始末。

悲剧的源头,就埋藏在此刻——2003年的春天。

当时的宏远实业,作为江城传统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王建国雄心勃勃,力排众议,决定斥巨资从德国引进一条全新的生产线,试图通过技术升级,甩开国内的竞争对手。

然而,王建国,这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将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传统制造业的“存量”竞争上,却完全忽略了来自另一个维度的风暴。

他引进的那条代表着“旧时代巅峰”的生产线,刚刚安装调试完毕,以3d打印、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制造为代表的“工业4.0”概念,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新技术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旧有的生产模式。高成本、高能耗、低灵活性的重资产生产线,在短短几年内,就从“行业明珠”沦为了“烫手山芋”。

宏远实业被这条错误的生产线,死死地拖入了泥潭。巨额的银行贷款、高昂的维护成本、以及迅速萎缩的市场订单,像三座大山,最终压垮了这家曾经辉煌的企业。

“我爸总说,他不是输给了对手,是输给了时代。”记忆中,王昊醉眼朦胧,声音沙哑,“杨老师,你说可笑不可笑?就在他决定引进那套破烂玩意儿的同一年,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几个大学生刚刚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他们研究的,就是后来要了我们全家命的那个……3d打印技术。”

这个故事,在当时只是让杨明宇唏嘘不已。但此刻,对于重生的他而言,这不再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商业案例,而是一个可以被改写、被阻止的未来。

杨明宇睁开眼,眼神变得无比清澈和坚定。

他不能直接跑去告诉王建国:“王董,你别买那条生产线了,它几年后就是一堆废铁。”

先不说王建国信不信,这种毫无根据的“预言”,只会被当成一个年轻教师的痴人说梦,甚至可能会因为他精准地洞悉了公司核心机密,而被怀疑别有用心,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正如他拯救赵敏的家庭,不能直接给她父亲一份工作,而是要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自己去争取。拯救王昊的家庭,同样需要一个巧妙的“支点”。

而这个支点,就是王昊本人。

只有让王昊自己,通过独立的调查和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由他亲口说出那个警告。

这看似绕了一个大圈子,却是唯一可能成功,并且能从根源上重塑王昊价值观的路径。

这盘棋,杨明宇已经布好。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关键时刻递给王昊几颗至关重要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