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降维打击(四)(1 / 2)

可是仍旧没有结束,课堂还在继续!

张伟那如烈火烹油的表演,让整个报告厅的气氛都达到了一个近乎沸腾的顶点。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股金戈铁马的豪情之中意犹未尽。

然而,14班的“总导演”杨明宇却并没有让这种狂热的情绪持续下去。他要的不是一味的感官刺激,而是张弛有度的情感递进与思想升华。

舞台的灯光再次奇妙地转换。

炽热的仿佛带着血色的暖光灯渐渐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冷、静谧的蓝色光晕。激昂的战鼓声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由古筝弹奏带着淡淡忧思的旋律。

这突如其来的“降温”,让刚刚还热血沸腾的观众们也随之安静下来,心情像是坐过山车一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情境。

“见识过沙场的豪情,也领略了英雄的壮志。我们的主角‘小明’,此刻心潮澎湃。”赵海燕的旁白声在恰当的时机响起,她的声音轻柔而富有磁性,像一位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他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一个新的困惑又在他心中悄然升起:人生的意义难道就只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吗?有没有一种选择比‘功成名就’更高贵?”

这个问题问住了台下的许多人。

就在这时,赵敏穿着一身最简单的白衬衫和校服裤,缓缓地从舞台的侧面走了出来。

她没有像林天那样带着科技的玩酷,也没有像张伟那样带着力量的冲击。她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气质。那是一种经历过生活磨砺后的坚韧和一种即将成为医者前的悲悯。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幅画,听一个故事。”

赵敏的声音不大,不激昂,却像山间的清泉清晰地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

她身后的幕布上,出现了一幅水墨画——一个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老人,正站在一座破败的茅屋前,仰望着阴沉的天空,而狂风正卷走他屋顶上的茅草。

“这幅画画的是杜甫。画的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赵敏没有急于分析诗句,而是开始讲述杜甫当时的人生境遇。她的讲述,得到了“时空坐标”组的完美配合。当她讲到杜甫“历经安史之乱,九死一生”时,陈静那张历史坐标图再次浮现,那段血色的历史被再次放大;当她讲到杜甫“辗转流落成都,寄人篱下”时,刘月搜集到的那些关于诗人困窘生活的史料以字幕的形式在旁边缓缓滚动。

“我们想象一下,”赵敏的语气充满了引导性,“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这样一个‘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雨夜,他自己已经快要冻僵了。此时此刻他心中最应该想的是什么?”

“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是哀叹自己的不幸?”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然后用一种近乎于咏叹的充满了敬意的语调缓缓地念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她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狠狠地撞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大家听到了吗?”赵敏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温暖的人,在他一生中最困顿、最无助的时刻,心中所想的却是‘天下寒士’!是‘广厦千万’!”

“他将自己的苦难,推及到了所有受苦的世人。这份超越了个体悲欢的博大到近乎‘自虐’的同理心——”赵敏的声音微微颤抖,却异常坚定,“这,就是仁心!”

报告厅里,一片死寂。

许多感性的女老师,已经忍不住拿出手帕,轻轻地擦拭着眼角。她们被那句诗背后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彻底击中了。

赵敏的讲述还在继续。她从杜甫,讲到了白居易的“心忧炭贱愿天寒”,讲到了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最终,定格在了范仲淹的身上。